调研报告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在“十四五”时期的突破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正是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这一新战略背景下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间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统筹推进生态明建设必须从根本上破解年来形成的行政区分割问题和行政区经济模式让要自由流动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让流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得到有效统筹让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但基于现格局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从局部先行到全面现的渐进过程。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的格局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因其区域内地区差距较小、经济往来密切且以世界级城市群为战略坐标在国家的区域战略布局中被赋予了率先践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使命。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长三角规划纲要》)对长三角地区的未来发展确立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
区域联动发展:全面构建新格局
在国家战略施的起步阶段跨区域的联动发展是长三角地区深化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兼顾了合作各方的特点和利益体现了空间、元化、路径的探索践。在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战略布局和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区域联动发展将全面进入活跃期并将在一些各方高度关注的关键领域得重大突破。特别在几大跨界的重点区域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各中心城市的引擎功能在高层次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资源高强度集聚的有力推动下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在率先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强力推动下将得到充分释放带动圈内城市紧密合作并对圈外城市形成积极的溢出效应。最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的区域联动:
.苏浙皖通过全面接轨上海协同提升上海的城市服务功能
年来都是上海辐射带动苏浙皖联动发展但在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上海与苏浙皖的联动发展将呈现出双向联动的趋势既有上海的对外辐射带动也有苏浙皖与上海的协同共建。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发展特别提出了“增强四大功能”的新要求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苏浙皖三省将从三个方面协同提升上海的“四大功能”。一是协同提供需求动能。没有世界级的需求动能就难以形成世界级的供给能力。没有来自苏浙皖三省积极而又巨大的需求动能上海就难以形成有成长力、竞争力的服务供给大平台和综合配套体系。上海已经在资源集聚、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对外开放上形成比较显著的区域比较优势这也是各地纷纷全面接轨上海、依托上海“四大长板”的动因所在。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下一方面国家通过“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二是协同提供长板优势。所谓长板是指各地在长三角地区内最具区域比较优势的服务功能、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领域。其长板优势的形成既有特定资源禀赋的因如港口条件、区位条件等;也有年来建设和发展的因如国际化功能平台的建设、产业的专业化集群、科技创新的高端资源集聚等;还有区域商务成本变化下形成的梯度优势如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一些的地区有工、地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在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的一些细分专业领域长三角各地尤其是各个中心城市都已形成各具比较优势的长板如合肥在前沿科技创新上的长板、杭州在网络平台上的长板、南京在科技人才培养上的长板、苏州和无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的长板以及宁波和舟山在航运上的长板等。各地既可以向上海直接注入长板资源参与上海“四大功能”的共建共享也可以入上海的大平台网络助推上海的枢纽功能建设。
三是协同提供建设空间。把上海“四大功能”建设的空间布局放置到整个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地区和南京、杭州、合肥三大省会城市。一方面在苏浙皖地区具有长板优势的领域及其区域空间与上海的世界级功能建设形成服务链、创新链的空间分工和协同共建;另一方面在苏浙皖合适的区域空间承接上海部分服务功能或功能环节的疏解依托这些地区的建设地优势、商务成本优势及制造业集聚优势打造新型飞地经济协同提升上海的全球竞争力。
2.都市圈内的联动发展进入深度同城化阶段并向高质量的一体化全面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地区现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这个高质量是基于国家对长三角地区提出了高坐标的战略定位特别是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和率先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基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生态治理体系中不可回避、必须突破的各种行政区壁垒或各类“断头路”构建现代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紧密的区域合作;基于长三角地区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要通过地区间的融合发展、分工发展和共享发展快缩小地区差距努力现协调的区域发展。
深度同城化是长三角地区走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也是动力之源。所谓深度同城化就是在时间空间同城距离、经济社会同城水平的同城化基础上城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同城、要流动同城、就业通勤同城、共服务同城等高层级迈进。自2世纪初随着高速路网和跨江跨海大桥的快建设随着各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快提升长三角地区进入同城化发展时代。而最近几年随着高铁网的密织、产业链空间分布的扩散、跨地区就业养老的普遍化以及各地对共享中心城市优质共服务的强期盼长三角地区同城化发展也迈入新阶段我们称之为深度同城化阶段。
深度同城化将在各个都市圈率先呈现因此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也将在各个都市圈内率先践和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跨三大省级行政区的“+8”上海大都市圈⑦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舟山、嘉兴、湖州8个城市从依托上海、融入上海到全面接轨上海不仅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上与上海基本达到了同城水平而且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对互联互通、生态共治、要流动、分工合作、“一网通办”等都提出了积极的共同愿景和相互衔接的行动方案。正是有了这样的内在基础和动因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区域联动发展将全面迈向高质量的一体化。
.跨省界地区的联动发展将在生态一体化优先布局下走向以机制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建设具有显著的跨省界、流域性特征。只有全面建立健全生态共治的体制机制才能快建成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践者各地既有生态治理保护的共同要求有提升区域生态品牌的共同诉求这就为率先在生态绿色领域构建一体化体制机制提供了积极的内在动力和区域性基础。
生态绿色联动发展的跨省界重点区域包括了宁杭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化带、环太湖生态化旅游带、新安江生态示范区等。最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规划纲要》一个单章篇幅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进行了重点部署这个区域空间不大只有2平方里但覆盖上海市的青浦区、苏州市的吴江区和嘉兴市的嘉善县横跨沪苏浙三个省界在全面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上具有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典型意义。聚焦生态绿色各个跨省界联动发展区域将在三个环节上率先践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构建一体化的规划共编机制。在省级层面建立共同编制专项规划的工作机制并对地区间存在的不衔接、不匹配、不一致问题梳理出清单在规划中予以统一或统筹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其中最关键也是必须攻克的难关是对各地现行政策制度中的地方标准和规则对标国际先进予以统一。
二是构建一体化的生态共治机制。对于跨省界的流域性污染治理特别是太湖流域治理、皖北地区煤发电治理将是建立健全生态共治机制的重要抓手并将在生态共治专项行动计划的部署下从根本上解决年来未能攻克的顽症。
三是构建一体化的生态联保机制。生态联保主要涉及生态廊道或生态功能区的共建和生态环境的联合监管。即使是省域内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周边省市也将从中受益因此必须要有一盘棋思想推动受益各方积极参与到各地的生态廊道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去其关键路径在于设立专项资金或基金会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在跨省界的联合监管方面深化据共享平台和联合执法机制建设对企业排污、生活排污、农药化肥使、废弃物处置等行最严格的监控和统一标准的处置。
区域分工合作:快形成新架构
围绕世界级城市群与世界级增长极建设长三角地区将在区域分工合作上展开的探索践。分工基于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各扬所长基于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同时要置身于开放型经济的全球分工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的新形势下在的行业领域去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分工将重要和迫切。合作基于各个城市间的长补短、优势互补基于地区一盘棋以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功能体系、创新链体系、产业链体系为导向在长三角地区这个大共同体中形成完整布局和功能整合。目前来看要达成这样的分工合作架构需要一个中长期过程“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战略部署和各地的积极响应下长三角地区将在三个重点领域深化区域分工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