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12-08 17:39:19 125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留住我们的化基因

——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国戏曲剧种量曾经达7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难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保护剧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从2012年月开始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量及演出现状开展了调查。调查采抽样、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次召开研讨会邀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得到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基本状况

戏曲剧种是根据各地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保护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对于表演、声腔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大差异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断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须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还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定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近年来由于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方性化越来越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现在视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17个。198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7种原说法9种有误。2007年化部民族民间艺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积极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同时为了保持稳定基本上以《中国戏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调查显示全国现存剧种28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大约0个剧种经常参全国性艺术活动7个剧种只有1家院团或班社保持演出。

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剧种量有增有减以减少为主

此次调查共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减少个增个持平。上海、河北剧种量减少最明显。上海原来有1个剧种现在只有7个河北省原有9个剧种现在只有2个。

剧种增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非物质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后保护和弘扬民族化的意识逐步普及地方政府认识到戏曲艺术对于传统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地方化名片予以保护一些曾经沉寂的剧种得以恢复。国家现已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名录210种剧种入选国家级名录282种入选省级名录。比如浙江的桐乡花鼓戏在1999年恢复湖北的堂戏、柳子戏、灯戏、曲戏在2007年恢复。泗县姚剧19年之后后继乏人1982年即无统计本次调查得知安徽省正在抢救恢复该剧种。

剧种减少的原因是方面的。主要有这三个第一方言的减少。戏曲剧种的形成与方言有极大关系。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生活交流圈的扩大方言差异逐渐缩小客观上弱化了戏曲生存的土壤。第二电影、电视的兴起与互联网娱乐方式的元化使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原有的戏曲剧种分类较为细碎近年来逐渐归并、统一并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得到认可。例如昆曲在《中国戏曲志》中分为北方昆曲、昆剧、湘昆、温州昆剧、金华昆剧、宁波昆剧种。化部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保护与扶持工程”之后举办了剧目展演、演员比赛、进校园演出等活动现有7个团都参与其中因此本次调研将昆曲认定为1个剧种。

戏曲剧种从诞生起就与方言、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很戏曲的声腔、表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包容和相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剧种之间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不可避的特别是当这一剧种缺乏代表性人物和显著特征之后。198年前后我国创建了个剧种学术界称之为新兴剧种。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这些历史短、积累剧目少的剧种明显衰退。1989年学术界就新兴剧种开会时有7个剧种代表参会2010年再次开会时只有1个剧种代表参会表明能正常演出的新兴剧种只剩陇剧、吉剧等十来个剧种。

⒉剧种流布的范围严重萎缩

戏曲剧种量但除了豫剧、秦腔、川剧、黄梅戏、越剧等大剧种外剧种流布区域狭窄一般只在本县还有的仅仅只在某一村寨流传。传统意义上的大剧种也在萎缩之中比如川剧以前流传于云、贵、川、藏个省区现在除四川、重庆有川剧团贵州遵义有1个川剧团云南、西藏都已经没有川剧演出。

流布区域减少比较突出的剧种有河北梆子、评剧、大平调、二夹弦、柳子戏、两夹弦和大弦戏。河北梆子1982年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都有院团表演现在河南、山东都没有该剧种的演出。

⒊院团量持续下降

本次调研将艺术院团分为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三类来统计。国有院团中包括事业体制院团和转制为企业的院团。民营院团是指进行工商或民政注册的演出团体。民间班社是指未进行注册登记、不定期开展演出活动的团体。以上三类中只要有1家表演团体存在即认可该剧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艺术院团量处于活跃度的鼎盛时期。从那时起艺术院团尤其是县级院团不断减少。吉林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70家现有戏曲院团19家含两家民营院团。五大剧种中除了豫剧尚有约10家国有院团、100家民营院团之外其他的如秦腔、川剧、越剧的国有院团量均大幅度减少。八十年代四川的川剧团超过20家成都市每个区都有1家。现在四川省只有20家国有川剧院团。黑龙江曾是评剧北方地区发展的中心最时有2个评剧团。但现在只有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1家专业院团另有五六家综合性艺术团体中包含评剧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浙江省国有越剧团体为0家现在只有19家另有民营越剧院团00家。

本次调研发现只有1家表演团体含国有、民营及民间班社的剧种有7个。有的剧种甚至没有独立建制它们挂靠在其他院团但排演了完整剧目。

个别剧种国有团体极少而民营院团活跃。在这些地区民营院团客观上既肩负着丰富群生活的重任又担起了剧种保护的职责。福建省共有27个剧种本土剧种19个莆仙戏、芗剧、高甲戏、闽剧等都是流布区域狭小、国有院团量有限的剧种。莆仙戏只有莆仙戏剧院有限司和仙游县鲤声剧团两个国有院团。但是另有一大批民营院团。2010年登记在册的民营院团有129个季节性艺术团体不包括在内年演出场次达.万场。高甲戏现有个国有院团和1个民营院团。

剧种差异化发展原因

调研组地考察了河南、吉林、四川、上海等地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观摩了场剧目演出召开了次关于艺术院团艺术生产现状、艺术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的座谈会收到了1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市级化主管部门撰写的调研报告以及各省现存剧种剧团表、低于10个院团的剧种剧团详表等千份表格。

经过认真的甄别、梳理我们感到原有流布广、影响大的大剧种艺术创作活力强在国内外的舞台演出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剧种有的参过全国地方戏南北片展演、有的得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以及昆曲、吕剧、蒲剧、川剧、吉剧、秦腔、曲剧、晋剧、粤剧等0个剧种。梨园戏、陇剧、吉剧、滑稽戏、莆仙戏、龙江剧等一些小剧种生命力顽强推出了优秀作品、发展势头良好。这之外大部分剧种传承发展形势堪忧剧院设施设备陈旧、剧目创作乏力、人才青黄不接、演出市场低迷较少进入视野。虽然相关戏曲工作者兢兢业业、苦心坚守但仍然无力扭转戏曲发展的现状有观需求但市场低迷、演出收入低。有剧目演出但紧密结合现代生活的新创排剧目少。这造成戏曲工作者社会地位低行业吸引力差艺校生源严重不足艺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

为什么有的剧种发展活跃整体表现突出有的却逐渐式呢?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发展稳定的剧种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⒈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和技术力量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760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