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二季度风险监测分析会,是一次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会议。刚才,风险管理部门通报了二季度整体风险监测指标情况,相关部门对亮起的“红色警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初步的整改思路。整体来看,会议开得严肃、认真、深刻,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全面的风险“会诊”,更是一次深刻的经营“体检”,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工作“部署”。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我讲三点意见。
一、保持清醒认知,深刻把握当前风险防控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和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XX中支全体同仁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在业务发展、市场开拓、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体经营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大部分风险监测指标也处在“绿色”的安全区域内。这一点必须予以肯定。
但是,成绩面前,更要保持一份清醒与冷静。从刚才通报的数据看,风险底板并非高枕无忧。部分核心业务指标亮起的“红色警报”,就像仪表盘上闪烁的警告灯,清晰地揭示了我们在高速发展中潜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销售行为可回溯、客户投诉率、综合退保率等几项关键指标,不仅超出了预警阈值,而且呈现出边际加剧的趋势。刚才,销售部和客户服务部的同志也作了分析,问题表现在一线,根子在管理;风险暴露在终端,源头在体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彻底的解决,就不仅仅是影响几项业务指标,而是会动摇我们生存发展的根基,侵蚀我们多年来在XX市场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信誉,辜负XX市委市政府和百万客户的信任与托付。
当前,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保险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稳定器”和“压舱石”必须肩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因此,全体干部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深处摒弃“重业务、轻风险”的惯性思维,杜绝“发展中解决问题”的侥幸心态,破除“风险事件是小概率”的麻痹思想。要深刻认识到,风险防控不是业务发展的“刹车片”,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带”;合规经营不是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行稳致远的“护身符”。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处处如履薄冰”的危机感,直面问题、正视差距,把风险防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核心的位置,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坚决打赢这场风险防控的攻坚战。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剖析风险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
现象是问题的表征,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当前出现的“红色预警”,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于就事论事地解决表面问题,而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深挖病灶,从根源上寻找破解之道。综合来看,当前突出风险的背后,主要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失衡与不足。
第一,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的失衡。
长期以来,规模导向、速度情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主导着我们的经营行为。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部分机构和团队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市场份额等显性指标,而对客户满意度、继续率、投诉率等体现发展质量的隐性指标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短期内可能带来数据的增长,但长期看,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销售误导、不当承诺等短期行为,必然导致后续客户服务环节的投诉集中爆发;对客户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漠视,必然带来退保率的攀升。这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更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合规基础上的发展,是经得起市场和时间检验的发展,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者必须彻底扭转经营理念,把发展的着力点真正放到提质增效上来,追求有效益的保费、有品质的规模、有口碑的增长,实现规模与价值、速度与质量的动态平衡。
第二,在管理体系上,存在制度设计与末端执行的梗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人寿XX中支二季度风险监测分析会上的总结讲话(精品)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810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