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感悟(办公室从事文秘)

2025-08-08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2025年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感悟(办公室从事文秘)

2025年7月15日至7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作为一名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近8年的“老笔杆”,此次培训于我而言,既是一次“充电器”式的知识补给,更是一场“淬火炉”式的思想洗礼。12天的培训里,从理论课堂到实地调研,从案例研讨到情景模拟,我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不断打破认知边界,对“文秘工作何为、青年干部当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破“文牍茧房”:在“笔杆子”再锻造中锚定政治坐标

培训首日,市委党校王教授以《新时代文秘工作的政治属性与实践要求》开篇,用一组数据刺痛了我——“去年全市党委系统督查中,因文件表述不精准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案例占比达17%,其中3起因‘政策解读歧义’引发群众误解。”这组数据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我日常工作中的“惯性盲区”:过去总认为“文秘就是文字关”,只要语法正确、格式规范便是合格,却常常忽略文字背后的政治导向、民生温度。

课堂上,王教授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过程为例,讲述起草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词反复推敲的细节:最初草案写“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后经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家庭农场”登记标准模糊,最终调整为“支持依法登记的家庭农场、规范运营的农民合作社”,仅这一处修改,就让政策覆盖范围更精准、可操作性更强。“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每一个措辞都要经得起‘政治体检’。”王教授的话让我想起自己去年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其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一句,因未明确“社会资本”的界定范围,导致部分小微养老机构误判政策边界,后续不得不补发补充说明。

课后研讨时,同组的市发改委小张分享了他在参与“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撰写时的经历:“为了核实一个数据,我们跑了3个街道、5个社区,发现基层统计口径与市级系统存在差异,最终报告里专门加了‘数据采集说明’,既保证了真实性,又避免了基层‘被问责’的顾虑。”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意识到,文秘工作绝不是“坐在办公室码字”,而是需要“脚沾泥土”的调研、“心贴群众”的共情、“刀刃向内”的严谨。培训期间,我们分组到市档案馆查阅了近10年的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在对比中发现:每一份重要文件的修改轨迹里,都藏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大到政策目标的调整,小到表述方式的优化,无不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落实。

此后的“公文写作实战演练”中,我主动选择了一篇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通知起草任务。以往我会直接套用模板,但这次我提前走访了2个改造中的小区,与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座谈,记录下“管线改造时间不透明”“施工噪音影响作息”等12条具体诉求。起草时,我不仅明确了“9月底前完成管线图纸公示”“施工时段限定在早8点前至晚6点后”等具体措施,还在结尾加上“设立24小时监督热线,对推诿扯皮问题3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当带队的市政府办李处长点评“这篇通知有温度、有担当,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纸上”时,我深刻体会到:文秘人员的政治能力,最终要体现在文字对群众需求的回应上。

二、强“调研之基”:在“解剖麻雀”中锤炼务实作风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感悟(办公室从事文秘)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23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