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永相传青春奋进正当时
——在XX实验学校思政课上的讲稿提纲
各位老师、同学们:
刚才,一踏进XX实验学校的大门,我就感到一股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看到大家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我不禁感慨一声——年轻真好!同学们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也正值“拔节孕穗期”,是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未来充满着无限可能。真心地期望你们在钻研学业的同时,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永葆家国情怀,在实干实践、开拓进取中放飞青春梦想。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当中最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回顾百年辉煌党史,江西这片红土圣地浸染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根据统计,江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有近26万人,这里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可歌可泣的信仰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所言:“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所以,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为同学们分享一个篇红色家书,缅怀一位革命烈士,追忆一段伟大历史。我思政课的题目就是《红色基因永相传青春奋进正当时》。
一篇红色家书:
人生自古伤别离,通信不便的年代,只有通过写家书来传递自己情感。井冈山斗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纷纷告别亲人,投身革命。英烈们在戎马倥偬中,怀念妻儿音容;在枪林弹雨中,砥砺爱情风雨。今天向同学们分享一篇王尔琢的“托孤书”,从家书中走进革命者的内心深处,品读最温暖的人间大爱。
在井冈山,有一位立志革命不成不剃胡须的“美髯公”,他是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王尔琢(1903—1928),又名蕴璞,湖南石门人。1924年,他告别新婚妻子、有孕在身的郑凤翠,考入黄埔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时,王尔琢的女儿已经3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1927年初,王尔琢想在途中与妻女团聚,便托同乡好友宋人杰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写信约妻女来见面。
郑凤翠带着女儿桂芳欢天喜地地从家里动身。兵荒马乱,交通阻隔,母女俩在长沙滞留了三个月,历经艰辛终于来到武汉。此时风云突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尔琢从北伐将领成为被通缉的“中共要犯”,四处躲藏。郑凤翠并不知丈夫的险境,身上盘缠已快用尽,丈夫音讯全无,只好带女儿返回家乡,并留下一封幽怨的信。
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
数日后,王尔琢与宋人杰秘密来到黄土坡21号,此时已人去楼空。读罢妻子的信,王尔琢热泪盈眶,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取代了儿女之情。他当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托宋人杰转交:
“……此次凤翠母女来汉,未谋一面,实为憾事……为了让万千的母亲和孩子能过好日子,白发老人皆可乐享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信尾还附上“阅后即烧”字样。
王尔琢在信中,既坦明了“革命不成功,誓不还家乡”的心迹,彰显出舍小家、顾大家的大情怀;又向父亲交办后事,饱含对妻女的爱怜,实际上写了一封“托孤书”。
不久,王尔琢参加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后指挥五斗江、草市垇、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被叛徒杀害,年仅26岁。噩耗传来,全军悲恸。毛泽东亲自起草、陈毅手书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一位革命烈士:傅烈
在这里我还想与大家一同缅怀一位就牺牲在我们身边的革命烈士,他就是我们抚州人傅烈。傅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共江西省委首任组织部长、中共四川省委首任书记兼军委书记。
1920年5月,他与赵世炎等爱国青年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由李维汉、李富春组织发起的“工学世界社”,成为第一批社员。在斗争中傅烈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共产主义者,成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筹集人之一。周恩来任“少共”旅欧支部书记,傅烈任直属巴黎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