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

2024-01-17 19:10:24 554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后以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名列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影响了宋朝一代文风。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也成就卓著,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在史学方面,他与宋祁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以下简称欧史)。一个朝代有两部正史,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唐和五代。与《新唐书》官修不同,《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因而独具特色。

缘起与成书:修史鉴今

唐末五代,天下纷扰,割据势力迭兴迭废。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由于战争频仍,导致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秩序大乱,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关于这一段历史,先是有宋初宰相薛居正(912981年)监修《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以下简称薛史)。宋初修五代史,意在探寻治乱之道,正褒贬、资治鉴。《修五代史诏》云:唐季以来,兴亡相继,非青编之所纪,使后世以何观?近属乱离,未遑纂集。将使垂楷模于百代,必须正褒贬于一时。《旧五代史》开纂于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次年(974年)闰十月书成,历时一年半便成150卷。薛史诞生60余年,欧阳修又独撰《新五代史》,欧史成书和出版后,薛史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缘何欧阳修要凭一己之力重修新史?其一,薛史成书时过速且出于众手,其重在拾掇典故旧闻,义理上垂楷模”“正褒贬的追求难以完全实现,且当时还存在部分割据政权,北宋统一后,国家政权才逐渐稳定,时人渐渐对仓促成书的薛史不满,建议重修五代史。其二,欧史的诞生源自作者更为明确而迫切的现实关切。欧阳修于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面对北宋政权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他曾感慨,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欧阳修认为《旧五代史》多有繁猥失实,起不到垂劝戒、示后世的作用。为革时弊,他一方面与范仲淹等人积极倡导新政,同时极力推动经学变古,试图扭转宋初以来学界的守旧风气,以为政治变革之羽翼。故重修五代史有很强政治功用,是其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欧阳修自景祐年间修撰《新五代史》,直至其晚年,历时30余载,可谓苦心孤诣、耗尽心血。皇祐五年(1053年),欧阳修在写给友人梅尧臣的信中谈及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同时又叮嘱友人,此小简立焚,勿漏史成之语。欧阳修深知笔削旧史,褒贬前世,斯事体大,疏忽不得。他慎之又慎、精益求精,还要再精加考定,才愿意公之于世。欧阳修去世后,宋神宗始诏取其书,后付国子监刻印。欧史一出,就大为流行。北宋亡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下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至于南宋,更是独尊欧史。

体例与内容:推陈出新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欧阳修编撰《新五代史》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1901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