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工作会议上讲话(摘要)
鲁勇
2014年6月22日,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勇在讲话中指出,在全国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实施的,充分说明这项工作对于推动新的起点上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为搞好这项工作,国务院残工委与中国残联、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0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的通知》。这表明,抓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残联组织的工作,更是政府部门的任务。
抓好专项调查工作是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底、补短板措施的必然要求。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底、补短板的工作,是帮助残疾人奔小康的最基础性工作。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制定措施就缺乏针对性,落实服务就缺少有效性,提出要求也就缺乏充分的依据。做好把底兜住的工作,落实保基本服务项目的托底服务,不仅要搞清兜底服务的具体项目,也要搞清最需要托底的人群底数、最需要托底的项目底线,不能乱拍脑袋、盲目估计。要推进政府部门做好托住底的工作,前提是我们要提供出准确的需求和实在的具体数字。
抓好专项调查工作是制定加快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具体措施的客观需要。在着力解决兜住底、补短板、保基本、广覆盖基本民生保障问题基础上,更要重视残疾人奔小康过程中的康复服务、教育就业、增收致富、精神文化等事关广大残疾人幸福美好生活指数问题,而能否出台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取决于我们对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准确有效把握。因此,这次专项调查不是一次性的,要以此为基础今后每年都动态更新的。要做到这一点,起步很重要,基础打不牢,后续的工作难以有效跟进。
抓好专项调查工作是不断增强各级残联组织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的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是残联组织的看家本事,是立业基础,是做好服务和管理的前提。我们提出力争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五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完善残联组织的基本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基础数据管理,进一步规范残联组织工作队伍的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残联组织资金使用、项目执行、资产监管的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残联组织信息化服务与管理能力,而抓好专项调查工作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基中之基。
抓好专项调查工作是带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提高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全国60万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推动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带、在干事中教,把实实在在的实事交给他们办,而这次专项调查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要让残疾人专职委员有效地介入和参与,不能放弃这次难得的锻炼残疾人工作者的机会。同时,今后专项调查涉及的数据内容要年年进行动态更新。如果残疾人专职委员不参与这次专项调查,那么以后的工作谁来完成呢?希望相关省市要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抓好专项调查工作是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开展残疾人专项调查,建立残疾人基本状况和服务需求动态信息更新机制,将为今后进一步强化残疾人事业的基础管理特别是推进残疾人证智能化身份认证和持证享有相关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这项工作是“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提升残疾人服务管理,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优化政府和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各项惠残补贴政策等投入效率,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助残服务的有效载体。通过试点,探索“一人一卡、依卡服务”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新模式,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拓展新一代智能化残疾人证(卡)在就业服务、康复服务、辅具服务、残疾人保障金管理、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应用功能,逐步完善残疾人在相关服务、政策享受等方面“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服务保障措施,从而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最终达到推进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
鲁勇指出,为搞好这次专项调查,我们在国务院残工委领导下,建立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由张海迪主席领衔。同时,成立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工作办公室,并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专项调查《通知》已经印发,《实施方案》已经制定完成,专项调查表已经统计部门核准,相关信息技术系统正在开发调试。从现在开始,专项调查工作进入实操程序,包括基础准备、入户调查、后续分析三个阶段。在实操阶段要突出抓好“核查、培训、调查、录入、分析”五个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