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迹演讲稿

2022-12-08 19:53:38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个人事迹演讲稿

个人事迹演讲稿(精选6篇)

个人事迹演讲稿篇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司首次承接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工工艺效率低,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工,使每组的工用从25元降到3元,工效提高了3倍。

2x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余项,攻克了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司节约创效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项。

耿家盛年来获得了许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2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司车工耿家盛用3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料,就会造成浪。

工作3年,到底磨过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转的砂轮机上打磨。的时候一个月要磨到2把,少的也得35把,工一个工件最时就需要2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长,让工件光洁度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质区别很大。工轧辊时连续切削个小时不用换,可工洛氏硬度6568度的料。”2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料机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工技能,还自学C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xx年以来,他带了2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个人事迹演讲稿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和朋友们:

大家好!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道正派的组织部长、一位燃烧生命书写忠诚的共产党人、一位英年早逝的组织部长、一位燃尽生命照亮仰的共产党人;他言行透着务实,举止写着求真,把优秀做为一种习惯。把辛苦做为一种财富,把形象做为一种生命。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向他学习。

2xx73,年仅42岁的四川达州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李林森是2xx7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但他隐瞒病情忘我工作了近两年时间。他是新时期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先进典型,是王瑛、王彦生式的好干部。他短暂的一生,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时代品格,生动诠释了一名领导干部一心为民的仆情怀。

什么人才是人民的仆?什么人才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典范形象?在新时期,如何才能把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重塑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李林森以最平凡、最质朴、最不起眼的方式,做出了自己最真诚的回答。

他把事业当命。李林森同志一生对党忠诚、念坚定。他身患肝癌、肺癌近两年来,强忍癌症晚期及次高难度手术的痛苦折磨,忘我地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仍然把病房当办室,夜以继日为党的事业和山里老百姓脱贫呕心沥血。他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始终保持昂扬奋进、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他创先进、争优秀的辉煌业绩,最后汇成老百姓口中的一句话这样的领导,我们爱

他把群当命。李林森同志工作的中心、活动的轴心,几乎都围绕着三个字老百姓。李林森同志的为官之道是:干部是人民的仆,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位置可能不同,岗位可能不同,分工也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你把群当亲人,群才会把你当亲人;你把群放在心上,群会把你顶在头上。

李林森虽已永远离去,但他用自己的言行向我们诠释和彰显一个山里的干部的政治本色,向我们提供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范本。李林森同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群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其本身已足以成为廉政勤政的典范,已足以让我们感动于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基层组织工作者,要把学习李林森的先进事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相结合。像李林森同志那样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他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林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向李林森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牢记使命、忠诚党的事业的坚定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先进优秀的时代特征;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始终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要学习艰苦朴的优秀品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传统本色,时时刻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要学习他严格管理、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努力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就是要学习他勤奋学习、永不懈怠的进取意识,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岗位,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工作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始终坚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强道德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谢谢大家!

个人事迹演讲稿篇3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做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的伟大》。同志们,大家不乏听过这样的感叹: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我也会扬名天下!我也听到类似的抱怨:我时运不佳,没摊上一个好岗位,否则咱也能露露脸!

是啊,和平年代,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也缺少出头露面的机会。我们从事的是普通的工作,我们所在的是平凡的岗位。那么,是否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碌碌无为、消极度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扬精神的风帆,一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工商,他从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有的只是无私无畏,默默奉献的精神与实践。

在海头这片热土上常会看到一个身着深蓝色制服的老同志身影,在海头分局常会看到一个整理菜园的老同志身影,你还会看到一个在分局食堂忙里忙外的老同志身影。我们也许不会记得海头分局曾在最艰难的时期,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稳定作用,在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协助新上任的领导处理好了分局内部以及与外部的关系,他就是海头分局的许德山同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作为分局的智者每一次当分局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先找他商量,征询他的意见和建议,在和同志们讨论的时候他也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的解说,之后大家都会觉得思路开阔了,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了。

接近六旬的老许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年龄问题而放弃学习,他一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钻研业务,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个举报假酒的案件时,为了掌握案情,做好准备工作,他抽丝剥茧,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为确保不出差错,他坐在办室里带着老花镜翻着工商法律法规,从每一个角度分析案情,最终每一个不法销售商都到了应有的处罚,挽回了消者的损失,得到了投诉者的赞扬。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由于分局缺乏人手,他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与临沂质检所的几位同志对农资市场开展抽检,每天不厌其烦的做着相同的事情,抽样、做笔录、贴标签。中午回来,他依旧忙前忙后的在食堂布置着,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有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和一顿可口的午餐。饭后,我常常会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嘴里说着,老了,老了,老腰也不行了。在那一刻,我深深的被感动了。

对工作,老许有着一股夏天般的火热激-情,对同志,老许则始终象春天一样温暖。在我刚到分局的时候老许总是主动地在工作上给予我指导和督促,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以身作则,帮助我逐步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这种以心交心、春风化雨般的真诚很快感动了我,使我对工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就这样,老许的真诚和关爱化作一股凝聚力和感召力,将分局十位同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人人争先,乐于奉献也随之在分局上下蔚然成本来源:

心血、汗水、辛劳和热忱,为他换来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那一本证书是他辛勤工作的结晶,是他创新求实的写照!这就是许德山——安于平凡,耐得住寂寞,而又积极进取,乐于奉献。许德山是平凡的,但谁又能否认,那样一份无私、一份奉献同样也是一道亮丽而夺目的风景呢?

青山不会忘记,

绿水不会忘记,

依然默默无闻

拼搏在江河大地间。

奉献奏出你执

执着的追求,

辛勤写下你殷切的希冀,

待到捷报传来的时候,

采一束歌颂之花献给你——

忠诚的红盾卫士们,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同志们,全局科学发展、两个率先的战鼓正愈擂愈响,我们的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正需要你我的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的事业,只有靠我们的辛勤工作,才会有灿烂的今天和明天;而我们自身也同样需要奉献,因为我们平凡的生命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是的,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像许德山那样,象身边无数个平凡的人那样,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我们虽然平凡,一样能走向不平凡。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个人事迹演讲稿篇4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8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4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8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标准是“435mm±”就是只允许有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2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6根枕木上的钢轨、446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xx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王庭虎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从43轨到5轨、6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里到6里、4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xx年,做了2xx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5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万次、记录.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xx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3万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438+3”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2里线路划分为2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个人事迹演讲稿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684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