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在全县城市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XX在全县城市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夕,召开这次大会,非常必要、十分重要。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中央和市委对城市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必须全面贯彻、深入落实。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978年,中央首次召开全国性城市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基本奠定此后3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25年2月,中央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回答了“怎样认识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三大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一尊重、五统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要求,为我们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与“城市工作”相对的是“农村工作”,从953年起,“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年一次。这次把“城市问题”同样上升到国家层面,足以说明城市、农村工作都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都需要重视。某书记强调“打造山水城市,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让自然与人、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央的指导思想、市委的具体要求都非常明确,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市委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要把这些新部署新要求细看一遍、深学一遍,要把“新型城镇承载”这项基本战略与上对接好、对下落实好,时时思进、年年有成。
第二,XX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必须乘势而上、速提升。城市是各类要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实现现代化的“火车头”。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4—22)》预测,22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左右,意味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现在,我们的城市不仅要外延扩张,还要同步内涵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容迎接高铁时代、旅游时代的到来,才能从容应对资源要激烈争夺下的区域崛起。为了跟上节拍不掉队,处于成长期的XX,要坚定心,深化认识,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做好城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城市作为市民幸福的载体,创新思路、创新方式,让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短板、补好短板,从严从实解决问题,符合人民群的期盼和要求。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工作,次召开与城市工作相关的会议,研究解决城镇化、城市建设管理、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们把城市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引导将“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将“一化”领衔转向“四化”同步,将城市工作转向城镇体系构建。应该说,我们的城市功能正在完善,城市面貌得到改善,城市品质品位有所提升。主要成效有:
.“三大战场”清晰可见。第一战场是“减载降危”。对XX片区严控新增,拆除存量违建2.4万平方米,启动5个停车楼建设,优化城市交通体系,推动城区道路形成闭合圈。第二战场是“西移东拓”。快西部新区建设,规划4.32平方里高铁生态城,启动复建XX州古城,打造宝塔坪旅游服务基地,城市框架向西向东延展,推动连成一片、形成一串。第三战场是“两核驱动”。定位兴隆生态康养城,明确奉建高速走向,与县城串联、两核驱动,遥相呼应。
2.“三件大事”影响深远。第一件是启动XX铁路建设,这是牵动大家“中枢神经”的一件大事,我们将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实现小时到主城,开启高铁时代的希望,借助XX交通“三年大会战”,让群早享区域交通红利。第二件是启动XX万方棚户区改造,对朱衣片区、老城片区、清水片区共XX户启动征迁,政策机遇带来的投资有XX亿元,不仅可以让蜗居换安居,还带来了旧街变新区。第三件是启动“玉带双珠”滨江大通道建设,3里“玉带”,串起了我们散乱的城市布局,连通了我们的城区、景区和园区,拉开了我们城市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
3.“三个变化”可圈可点。从去年9月开展“六项专项治理”以来,我们的城市有了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城市干净整洁了,市政24小时作业,完善基础实施、规范摊点经营、理顺市场秩序,让病得不轻的城市有所舒缓。第二个变化是城市通畅安全了,交巡警指挥随处可见,城区道路拓宽了、理顺了、畅通了;安、社区、平安志愿者巡逻,警亭、警灯和红袖章,让广大居民心里少了一份担心,了一份踏实。第三个变化是城市明和谐了,通过广泛宣传、大力倡导、耐心教育,交车让座、礼让斑马线、邻里互助蔚然成风,明养明显提升,市民变得自了,有精气神了。能够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是在座各位齐抓共管、齐力并举的结果,离不开大家的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成绩来之不易,变化有目共睹,值得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县“四大家”向在座各位和广大一线的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
今天这个城市工作大会,我想从一张老照片讲起。这张照片是99年美国地质学家、教育家张伯伦先生,到中国探访旅行,途经长江三峡拍下的《XX州古城》。22年,清代名臣傅作楫十四世后裔傅寒,托人从美国威斯康辛学院档案馆找到了,现在我办室也挂了一幅。这张老照片在网上流传了几年,很同志都看到过,这张照片让我看到了年前XX城市的繁华与大气,看到了XX州古城独特的建筑及风貌,也能深刻感受到XX州古城当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味这张老照片,解读背后的故事,让我很震撼、感动。年前的XX州,拥有绝佳的地缘优势,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称得上整个大西南的第一门户,在长江流域是独树一帜,直到年后的今天,还深深地刻下了一个值得我们每个XX人骄傲的“XX州”符、“XX府”烙印。所以,我们明确打造“三峡门户”,构建“双4”的城市目标,这既有历史的支撑,有化的传承,也是我们XX人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三峡门户”这个城市定位唱响做靓,重振XX州雄风,具体出路在哪里?要走向何方?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XX,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里,我讲五点意见:
一、打造“五个城市”
一座城市成长到今天,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脉的延续。我们XX这座城市就是一个生命体,在历史长河中走过无数的自然经历,才沉淀了现在的必然魅力,有骨骼、有血脉、有思想、有灵魂。我经常在思考,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作为一座历史化名城,XX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城市之魂在哪里?如何讲好XX故事,我们能给XX人民留下些什么?我想,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眼中、心中,XX应该是生态涵养地、人根据地、智慧体验地、宜居理想地和旅游目的地。
所以,我们要建一座生态之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作为三峡库区腹心的XX,生态是XX发展的“根”,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让生态形成屏障,让江水惠及下游,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这是方向,也是政治,是底线。我们必须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守住绿这个底色,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打造一幅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墨丹青,让“迎宾不用酒,绿色也醉人”,真正把城市建成天然的“会客厅”。
我们要建一座人之城。陈敏尔书记告诫我们,三峡有着深厚的历史化积淀,这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很同志都在说我们过去有不少的历史化瑰宝,现在都找不到了。其实,XX州化一直是XX千年流淌的血液,承载着这个城市的生命根基和历史记忆,只是需要我们坚持开启智慧去挖掘、去复原、去展现,将化形态、化印记、化符充分展示在城市形象的载体上,注入城市温度、提升城市气质、彰显城市情怀,形成以物载、以人传、以化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建一座智慧之城。对于一个县域来说,未来的竞争就是“两个人”的竞争,一个是城市要有人,一个是要有人才。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未来的竞争还是“两张网”的竞争:一个是地网,就是交通体系,让城市“内畅外通远联”,解决人和物的移动,形成人流、物流。一个是天网,就是息体系,解决数据和流量的移动,形成息流、资金流。打造智慧城市,就是要建一座万物互联互通的高度智能化城市,近期我们在研究自然人、法人、地理息数据库,只要“想得远、启步早”,整个城市很快就是一张物联网,或许会成为我们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建一座宜居之城。这个“宜居”,就是让城市美好,让老百姓生活得舒心。如果大数人把一生的大部分积蓄拿来进城买房,进城后却是打麻将、晒太阳、跑摩的,读个书要抢、生个重病要往XX跑,他仍然只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必然会面临“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迷失在了城乡之间”的尴尬和焦虑。要真正让人住得下、住得起、住得好、住得久,让一个城市变成“一生之城”,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诗意栖居”,就要解决好“住有所居、居有其质、居有其业、以业兴城、居有所安、居有所享”的问题。
我们要建一座旅游之城,旅游城市不在于大,而在于精彩,关键在特色,主要看气质,重点是环境。一座城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我们要让一个建筑、一条大道、一个园、一棵小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要让“吃、住、行、游、购、娱”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每个规划、每项建设、每块砖瓦中,留精品、不留败笔、少留遗憾,打造城市永恒的经典,即使一杯清茶、一壶老酒、一抹书香,也要让人有恬淡XX、优雅XX州之感。打造旅游城市,必须倡导XX“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让八方游客愿意来、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