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2022-12-08 17:39:24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双减”政策的出台受到了社会、家长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统计的学校各项据显示截至202110月底全国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示制度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99.9的学校做到了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身处“双减”战役核心的教师与学生既是“双减”政策的践行者也是政策的受影响方他们的具体现状和感受如何呢?本研究基于省的问卷调研据对“双减”政策施后省部分师生的现状况进行观察审视对政策在基层学校的落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调研对象与工具

“双减”件颁布个月后为摸清基层学校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以及政策施的初步效果202112月中旬省教研室对省1所小学城区小学所城镇小学所乡村小学所近20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教师1202名学生127名。调研对象的遴选充分兼顾了学段及教师的学历、职称及任教学科等。调研工具为两份问卷。教师问卷共20道题内容涉及“双减”政策知晓度、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工作时间及安排、课后服务、业务提升等方面。学生问卷同样共20道题主要从作业形式与完成情况、课后服务内容与认可度、周末安排以及运动、阅读、睡眠时间变化等方面展开。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状况

1.教师工作时间有所增长

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施后教师周工作时间明显增长大教师周工作时间在0小时以上其中每周工作00小时的教师有2人占参与调研教师总的28.;有11位教师每周工作0小时以上占9.7。近0的教师周工作时长在0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工作。

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内教师在忙什么?在回答“‘双减’政策施后您的工作时间安排比较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按照时长从到少排序依次是备课、课后服务、上课、研究和设计作业、学生辅导、批改作业、其他。由此可见因“双减”政策施带来的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等工作内容排序靠前。尤其是课后服务竟然超过了上课时间排到第二位成为教师工作时间增长的主要原因。“双减”件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这一要求具体化为“每天课后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点半”。调研据显示近0的教师每天课后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

2.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变大

调研结果显示.1的教师感觉“双减”之后工作压力变大另有22.71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只有11.98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轻松。结合教师对“双减”政策建议和期盼的填答内容可以发现教师工作压力变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忧虑。“双减”件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0分钟。教师普遍担忧作业的压减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二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恐慌。“双减”政策倒逼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改良作业创新育人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开展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占了教师原有的教研时间激化了教师教研时间减少和研究需求增之间的矛盾。

.教师专业学习需求明显提高

“双减”政策施后教师对强化专业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需求提高。关于教师需要提升的业务能力内容调研结果显示由到少排序依次为观看的优质课教学、听有关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讲座、学习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读教育教学专著、其他。排序前三项内容中前两项指向课堂教学第三项指向作业设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本质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关于作业设计的方式选择自己设计作业的教师占大其次是选课后题或教辅练习和改编课后题或教辅练习。不难发现正是教师自主设计作业的需要助推了教师提升作业设计水平的学习需求。

二学生状况

和教师状况不同“双减”政策施后学生学习及整体状况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包括对作业的满意度和完成度升高学习自心增强运动、阅读和睡眠时间增长周末生活内容丰富彩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79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