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地六县”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宣城区域规划建设得了一定成效在规划编制、体制机制、项目建设、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我们也感到合作区规划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在地调研和借鉴其他城市区域合作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宣城际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得了六个方面的初步成效。一是规划布局初步形成。确定了“1+2+N”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1”即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2”即*两个片区“N”即全市域联动协同发展若干组团其中“1+2”区域的功能设计和布局基本清晰形成一批片区、重点功能区的规划体系。二是发展共识初步达成。合作区建设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省内外关注度较高。三是合作局面初步构建。与沪苏浙等地的合作持续强今年以来市政府分别与光明集团、*市政府签订了深化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浙皖组团规划建设协议与*市等其他7地签订共建环太湖科创圈协议*、*与*三县市政府签订了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共建协议。四是项目质效初步显现。今年以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20.2亿元。军宣路改造提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基地、*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使。*前期工作快推进。五是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五年以上工作有规划、三年工作有计划、年度工作有重点、高质量发展有方向有序推进工作的政策体系。六是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一地六县”办协调推进、*两县市主动作为、市直单位全力支持的工作机制。
二、问题和难点
总体上看我市合作区建设进展还不够快缺少牵动性强的“引爆点”“压舱石”项目谋划落地距离省委提出的“合作区要高位起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规划尚未现从“编制”向“施”的转变协议尚未现从“纸上”向“地上”的转变合作尚未现从“低水平”向“高质量”的转变政策尚未现从“初步利”向“吃干榨尽”的转变。工作推进中具体有以下三个“难”
一是“难”在形成一个高层级“统的到位、分的清晰、统分结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合作区规划建设需要“一市三省”方互动、统筹联动形成一个高效协调的推进机制持续强重要规划协调衔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建设、共服务共建共享、省际利益协调平衡、重大政策决策会商等方面的高效协调。但目前来看沪苏浙皖合作各有方向、各有目标、各有重点如上海方面着力于“飞地”农业建设常州方面着力于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方面着力于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方面着力于长三角*产业合作区规划建设。建立国家层面、“一市三省”省级层面等高层级的统筹协调机制尚需时日一体化的合作共识有待进一步强。
二是“难”在现地理区域的“物理聚合”向思想行动“化学融合”的转化。“一地六县”山水相连人相亲但未形成深层次合作发展的原因际上是合作各方发展诉求各异、较难统一。受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制约特别是现有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局较难打破等因影响“一市三省”之间在合作诉求、项目推进、政策制定、要供给、民生保障等方面仍不尽一致较难形成一个各扬所长、各所需、兼顾各方的规划方案。比如江苏方面他们合作的重点是生态保护。上海方面他们合作的重点是农业发展。浙江方面他们合作的重点存在同质竞争。尽管*将合作区定位为发展产业为主并编制了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片区规划但其产业与*经开区同质化明显。*片区*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主导产业我市*经开区重点发展电子电路、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成套装备、新料四大产业集群重叠明显很难形成一个理想的协同错位的产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