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2-12-08 17:36:10 12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施概况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境内分清水河、茹河、葫芦河三流域总面积.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9.m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茹河一期、茹河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马什好项目区、开城项目区、张易河坝系、西川坝系、西川沟小流域、庙台小流域等坡面综合治理工程与沟道坝系工程的施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小流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的路子。截目27年底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达到99.2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其中建设旱作基本农田hm2沟坝地hm2乔木林288.hm2灌木林.8hm2经济林hm2果园9hm2种草hm2封禁治理8hm2建设水保治沟骨干工程7座中淤坝座小型淤地坝8座水窖眼谷坊、涝池等各类小型水保工程78座。

经过治理许过去破烂不堪的小山沟已变得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榜样。原州区小流域治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一些好的经验已逐步得到推广和应并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项目在施过程中原州区政府切强了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显其能,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将其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抓出成效。

2、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

项目在施过程中水土保持部门围绕水土保持成效、水土保持作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重点宣传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及危害宣传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

、完善政策强项目管理

项目在施过程中水土保持部门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农民投劳及补偿机制等利市场机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要按照“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渠道、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合理开发利水资源、耕地、草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新办法。

、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监督执法上水保部门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为切入点将监督、检查、收“三权”及“三同时”制度落到处并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

、抓重点。创精品树典型

一是抓好典型示范坚持科学选点、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示范小流域要以坡耕地改造利为重点强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经果林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典型。二是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治理成果的综合效益。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三是强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要坚决返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验收。要通过精品小流域及典型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高质高效方向迈进。

、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回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要求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水土流失较轻、人口密度较小、降水较为充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封禁治理要做到范围、措施、投入、人员落并妥善解决好封禁治理区群的生活、收入和经济发展问题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弹。

.2.项目区选择理由

、根椐自治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今后宁夏将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作为重点建设区原州区涉及杨达子沟、大红沟、双井沟、冬至河、清水河上游、清水河下游等条流域综合治理治理工程立项建设规划从28-22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hm2营造经果林.hm2、其它林木.2hm2;人工种草.hm2封育保护.hm2建设骨干坝8座、中小淤地坝29座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座处、眼估算总投资.亿元。

2、大红沟流域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m2。流域位于原州区东部干旱带与现在施的茹河二期、西川坝系及正在争立项的杨达子沟流域相邻项目区具有一定的水土流失治理基础当地有较丰富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和健全的管理、工作机构有从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技术力量和治理技术。当地政府和群对国家投资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要求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集中、强化治理建立起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并得预期的综合效益。

.2.2流域概况

大红沟流域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m2。流域位于原州区东部干旱带地理坐标东经°9′9″~°27′″北纬°′″~°2′″。

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二副区总体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黄土覆盖较厚冲沟发育局部呈黄土梁峁地貌。在河流发育的地段有较小规模的冲洪山间平原洼地。黄土丘陵呈北东一南西和北西一南东展布。由于受水流切割侵蚀作沟谷为“U”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7m2侵蚀模吨/m2·年。

流域南起原州区寨科乡大台村自东南流向西北至原州区三营镇海淌村汇入清水河干流全长2.99m。流域由一条主沟大红沟和两条较大平行“Y”形支沟水沟和干石沟组成。在主沟和两条较大支沟上有十条较小平行“Y”形支沟。海拔高程在2.m之间相对高差为.m沟壑密度2.m/m2。该流域的气候属属干旱温和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大于℃的积温为2℃无霜期2~天年蒸发量8.mm

流域涉及原州区寨科、炭山、三营、黑城等个乡镇的个行政村及云雾山、石岘子林场的一部分。现有人口29279户农业劳动力9个土地总面积.m2现有耕地7.78hm2其中水平梯田72.9hm2人均基本农田.hm227年底全流域粮食总产量为.8g人均产粮g人均收入7.元。

截止27年底流域内坡面治理保存面积2.87m2。其中:人工草2.2hm2乔木林2.灌木林8.hm2经济林.hm2封禁治理2.2hm2水平梯田72.9hm2。治理度2.7,林草覆盖率.82。流域内现保存有水窖279眼。

大红沟流域具有一定的治理基础但从措施布局上来看,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现状措施主要集中在上游延路一带下游措施面积较少空白区较。二是措施结构不合理,村与村之间差别较大;二是林分结构不合理绝大林分是中、幼林林业产值低。而且现状措施结构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综合效益功能不强不能适应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所以从整条流域考虑应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和大规模治理大治理力度形成规模效益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群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在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典型示范作为区内其他同类治理项目建设提供治理经验。

.可研编制依据和过程

流域可行性研究依据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年等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根据流域地形特征、水土流失特点、治理现状以及已批复项目情况将全流域共划分为个小流域片治理单元并提出了不同治理单元和各小流域片防治任务和措施配置模式。28年月~28年月组织技术人员经过资料收集、现场勘测、调绘和内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原州区大红沟流域治理措施布局及建设规模编制完成了《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红沟流域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程建设规模、内容与工期

..流域建设规模与内容

针对目前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外业查勘和分析论证以及方案比选确定流域建设内容和工程规模为

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m2。新增治理程度8.%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7%。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hm2栽植乔木林.9hm2灌木林897.hm2发展庭院特色经果林.hm2发展退耕经济林227.8hm2人工种草.88hm2封禁治理29.hm2工程围栏82m、管护房m2、宣传牌座、舍饲羊棚栋;新建涝池座水窖眼泉水改造处;新修田间道路8m

..2建设工期

流域建设从29年开始施2年竣工工期年。年均治理面积2.m2年治理进度为.

.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工程共动土石方89.7m砼及钢筋砼8m,砂浆m,总投工27.8万工日工程总投资29.7万元其中工程措施89.8万元林草措施2.8万元封禁治理措施.7万元独立2.万元预备7.2万元。

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地方和受益群共同承担的原则筹集申中央投资2.9万元地方匹配7.89万元群自筹2.2万元。单位面积总投资.9/m2单位面积中央投资7.2/m2

地方配套资金中利项目捆绑的方式配套资金2.7万元占地方配套资金的8.9

.效益分析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m2新增治理程度8.。期末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7。新增林草面积29.9hm2林草覆盖率达到8.82。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2.78t各业年产值可达到22.8万元比治理前增8.2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7元比治理前增元提高了28.

根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当i=7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8净现值9.2万元效益比为.8投资回收年限为9年因此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流域工程特性表见表-、续表-

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

续表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

2流域概况

大红沟流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东部中心距固原市城区m地理坐标东经东经°9′9″~°27′″北纬°′″~°2′″。见地理位置图呈西北东南走向呈叶状。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流域位于原州区东部干旱带总面积.m2

流域行政区划见附图。

2.2.地质地貌

、地质

()地层岩性

流域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层Qll角砾第四系上新统Qm黄土第三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h泥岩等地层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第三系中新统红柳沟组Nh

岩性主要为桔红—桔黄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等属河湖相沉积泥质胶结厚层状分布于黄土层下。在切割较深的沟谷底部零星分布。

②第四系上新统Qm

岩性主要为黄土、土黄色较松散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见有黄土喀斯特地貌发育含有大量的云母和少量钙质结核是构成黄土丘陵的主要岩性。

③第四系全新统Qlpl

岩性主要为角砾杂色稍密—中密状态厚度..m左右主要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沟底。一般粒径.2.cm最大粒径约cm次棱角状成份为灰岩、砂岩等大于2mm的颗粒占7左右粉细砂及少量粘性的土充填。

(2)地质构造及地震

流域位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和祁连褶皱系的东北端横跨地槽和地台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以红糜子湾—黑马泉大断裂为界其西归于祁连褶皱系走廊过渡带。其东则属中朝准地台鄂乐斯中台拗。工作区的褶皱构造中背斜和向斜发育程度不同其中以背斜为主这些背斜为小型的短轴背斜或穹隆构造。地壳发展历史有明显的过渡性及断块升降为主的特点。

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据史料记载29年—99年的7年内内发生过级以上地震2次其中级以上次。最强烈的是922月日海原大地震震级8.级震中裂度2度。92年—999年间共发生级以上地震2次平均每两年半一次级以上地震发生。据查《中国地震参区划图》/万工作区的地震动反应谱特片周期为.地震动峰值速度.2g地震基本裂度为Ⅷ度。

()水地质

流域内黄土中一般无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在m左右。地下水的运动方向由两边山地向沟中运动与地表径流基本一致。地下水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由北向南逐渐变差。流域内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沿河谷分布出露于地表汇入河流。第四系孔隙潜水水力联系较好地下水位连续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但在下游河水补给地下水。

2、地貌

大红沟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过渡带。流域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特征有缓坡黄土梁、峁、坡和壕掌等地貌。梁、峁、坡、壕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特别是坡、壕掌之间坡的坡度一般在°左右壕掌的坡度一般在°°之间少地方在°以下。

流域中下游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特征有黄土梁、峁、梁峁坡、沟坡、沟谷、沟床等地貌。其特点为山大沟深、梁长沟窄一般沟底到梁峁顶高差在2m以上梁长在2m左右。海拔高程在2.m之间相对高差.m沟壑密度2.m/m2

、沟道特征

流域由一条主沟大红沟和两条较大平行“Y”形支沟水沟和干石沟组成。在主沟和两条较大支沟上有十条较小平行“Y”形支沟毛沟不很发育。主沟与支沟沟道特征基本相近除上游壕掌呈宽浅“V”型外其余呈窄形沟底宽一般在-m最宽处m左右最窄处仅-2m。流域主沟长.99m两条较大支沟长度分别为.m9.9m。全流域大于2m的沟道总长度7m。流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谷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沟间地占总面积的.沟壑密度为2.m/m2。流域沟床平缓比降约为‰。

、土地类型与坡度组成

流域总土地面积.hm2土地类型主要有梁峁盖地、梁峁缓坡地、梁峁陡坡地、梁峁坬地、壕掌地、台地、台边缓坡地、台边陡坡地、陡坡塌地、沟坡地、崖坬地、水平梯田等十几种类型。在总土地面积中坡面面积占.沟谷面积占9.。土地坡度组成为<°的面积982.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的面积22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2°的面积92.2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2°-°的面积27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9;>°的面积8.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土地坡度组成详见表2-附表。

2-大红沟流域土地坡度组成表

2.2.2土壤植被

、土壤

根据土地资源调查表明流域内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土壤质地疏松遇水易溶解。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具有土层深厚、疏松孔、垂直节理发育、土质上下均匀、无明显沉积等特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之间养分缺乏呈碱性。沟谷坡下部分布有少量红胶土。沟底分别有个沉积台在沉积台主要为沉积沙土沉积台之间部分地方有出露的岩石。

2、植被

流域植被区划属干旱草原地带根据史料记载流域内从古代开始就是畜牧区以牧为主天然草场资源丰富产草量较高后来由于人口增长毁草开荒之过渡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现在残留的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如虎榛子、长芒草、茭蒿、铁杆蒿、百里香、冷蒿等覆盖度较低其保水保土作很低其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在大红沟流域内有草场面积89.8hm2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施大面积封山禁牧措施但恢复较慢。

流域内的人工植被主要有山杏、山桃、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这些林草大部分为近年来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为林草混交种植另外还有一部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牧草通过图斑勾绘和查阅退耕还林还草资料确定流域内现状林草措施面积占总面积的.92。其中乔木林面积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灌木林面积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8人工种草2.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封育面积2.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9

22大红沟流域植被状况统计表

2.2.耕地类型与坡度组成

流域有耕地面积7.78hm2其中机修水平梯田72.9hm2坡耕地.9hm2。其中<°的面积88.hm2占坡耕地面积的.;°-°的面积9.98hm2占坡耕地面积的2.;°-2°的面积2.2hm2占坡耕地面积的7.2°-°的面积8.hm2,占坡耕地面积的7.9。耕地坡度组成详见表2-附表。

2-大红沟流域坡耕地坡度组成表

2.2.气象水

、气象

流域所在区域属干旱温和气候区春季干旱风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严寒漫长。流域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大于℃的积温为2℃无霜期2--天年蒸发量8.mm。气象特征值详见表2-

2-大红沟流域气象特征值表

2、降水

流域年最大降水量78.7mm最小降水量2.mm年平均降水量2mm。其中~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且降水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是形成高含沙洪水和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降水特征值表详见表2-

2-大红沟流域降水特征值表

径流、泥沙

径流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为8.m最大年78.m最小年22.m年平均径流深2mm。受年内降水不均影响年内径流量分配极不均匀径流量主要集中在-9月占79.8月份最占2-月份最少占-。夏粮作物生长期的-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左右造成作物生长期水量不足。夏季由于受地形因影响暴雨集中历时短往往产生局部暴雨洪水引起洪灾。受近年大范围干旱影响各支沟很潜流泉眼干涸沟河断流。

2泥沙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流域年平均输沙量98.2T。泥沙主要特点为一是年内分配不均汛期-9月份输沙量占全年输沙总量的9且集中分配在汛期的几次暴雨洪水过程中;二是年季变化大测最大年最小年之比达29.倍;三是年含沙量大达到.9g/m最大年97年达8g/m

2流域径流泥沙特征值表

注洪水指一次洪峰≥2倍年平均流量的径流过程。

4水泥沙分析计算

水分析

不同设计频率洪量模和不同频率洪峰模根椐《宁夏暴雨洪水图集》,由于大红沟流域和西川沟流域为清水河上游两条相邻的支流,同处于原州区寨科乡境内,因此,大红沟流域水分析计算参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宁夏西川沟流域沟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计算其结果见表2—7

27大沟流域不同设计频率洪峰、洪量模表

2年均输沙量

输沙模

Msb=+βMs

式中Msb—输沙模t/m2·

Ms年均悬移质输沙模t/m2·红年均悬移质输沙模

由《宁夏水手册》查得为t/m2

β—推移质比例系一般..2β=.8

由上式计算流域年输沙模t/m2·

2年均输沙量

年均输沙量采下式计算

=Msb×F

式中年均输沙量t

F—流域水土流失面积m2

其它符意义同前。

通过计算流域年平均输沙量98.2t

2.2.水资源及满足程度

流域内水资源由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主要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因而水资源总量随降水变化而变化根据年测资料表明项目区年平均降水总量72万立米其中9于植物吸收和土壤蒸散之中的水量为8.8m际水资源量为7.2m其中地表径流量为8.m地下水为资源8.m

流域水资源主要特点为一是水资源贫乏流域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227.8m耕地每顷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298.m远低于全国和黄河流域水平;二是利难度大在年产水量中汛期-9月洪水总量为27m占地表径流量的79.由于没有有效的拦蓄工程致使大量的洪水资源经河道排放出境未能有效利。

项目区地下水靠其地表入渗补给且互相补充地下水主要含水层底板埋深在-2米以下不等利难度大。

项目区现有总人口29人有大牲畜87头小家畜9只根据预测到项目期末总人口为2人大家畜878头小家畜299只作为今后农业发展预测可灌溉农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考虑为.万亩林、草灌溉面积达到.万亩。

参考《宁夏水资源开发利规划》资料立足本地区缺水的际情况项目区各行业水定额的确定原则为

)农业灌溉水:扣除作物生长期的有效降雨按立米/亩考虑。

2)工业及乡镇企业水定额按照规划期末工业生产发展及技术进步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确定。

)城镇居民和农村人、畜水考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量有所增考虑具体指标见下表2-8

28项目区各行业需水定额表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指标及需水定额分析到2年流域需水量8.m占水资源总量2.%。其中农业人口需水量.m大家畜需水量.m羊需水量2.8m其它各业水量.7m由于人口一般居住在山坡的中上部目前利的主要形式为水窖且户均只有一眼除集流场拦蓄一部分径流外主要靠人挑、牲畜拉运将坝或泉水贮存于水窖中以供生活之不能满足生活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但是随着东部人饮工程和一些扶贫开发工程的施区域内人畜饮水困难可基本得到解决。

2.社会经济条件

2..人口状况

流域涉及原州区寨科、炭山、三营、黑城等四个乡()的北淌、新淌、东淌、大台、湾掌、红沟、炭山、丘陵、石珠湾、海淌、唐湾、六窑等个行政村及石岘子林场、云雾山草原管理站的一部分。涉及农户279户人口29人劳力9个。人口密度为77/m2人口主要分布在坡面上部、沟道两岸台地上。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固原市原州区统计资料分析及当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递增。流域社会经济现状见表29

29土地、人口、劳力现状表

2..2土地利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状况

大红沟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hm2为流域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截止27年底流域土地利状况农耕地7.78hm2其中坡耕地.9hm2水平梯田72.9hm2;乔木林2.hm2灌木林8.hm2经济林.hm2人工草地2.2hm2;封育草2.2hm2;荒地8.88hm2;未利地7.hm2;其它地279.2hm2。土地利比例农耕地.7、林地.8、牧草地.8、荒地.、未利地.7、其它地.7。流域土地利特点农业地比重大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小荒山面积较大。

2、土地利潜力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原州区东部山区坡耕地粮食单产在7g/hm2左右而水平梯田的粮食单产在22g/hm2左右是坡耕地的倍。所以通过坡耕地改造增基本口粮田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解决民生问题关键。

2土地后备资源潜力。流域坡耕面积.9hm2荒地8.88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因此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大。

、土地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林、牧地不协调

农业地面积较大林草地面积较小占总土地面积.7的耕地中高标准基本农田比例少人均基本农田仅.hm2。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畜牧业与基本农田、草地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林牧地比例失调.2.产业结构内部土地利方式落后土地利率低.2林草覆盖率低.92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率低土地利结构不合理。

2天然牧草地退化

大红沟流域位于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天然草场退化严重仅有的2.2hm2人工草地远不能满足流域畜牧业发展需要农民想养羊而无草可喂年来形成的放养习惯还没有改变。因此草地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环节。

土壤瘠薄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一是由于水土流失面积造成土壤流失养分流失;二是由于农田不合理施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使土地质量显著下降。三是旱灾频繁。以上情况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致使农业生产稳定性差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的法制、机制和体制不健全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不到位土地利不充分。

2..经济状况

、农业生产状况

27年底流域农村各业总产值.万元其中种植业7.8万元林业87.7万元牧业2.2万元副业9.万元。农村各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依次为.27..227.。粮食总产.8g人均产粮g。农村人均收入7.元。见表2—。

2大红沟流域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现状表

流域农村经济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沿袭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较低自我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油料次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比为7。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糜谷、玉米、小麦、豆类、荞麦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较少。牧业以养牛、养羊为主除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外畜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当地群主要经济来源。27年底存栏大家畜87头羊只87只。副业主要是小型运输、工业及劳务输出等。

2、农产品的市场供需

农业在流域经济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户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农户是市场主体。尽管流域各级政府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体制改革但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息网络建设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滞后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统一、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还未形成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作薄弱农产品总量平衡、季节平衡、区域平衡、年际平衡的能力较低稳定市场价格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这也正是目前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最大弊端。

流域粮食基本能满足自给只有少部分参与市场流通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主要是经济作物如豆类、油菜籽、马铃薯等畜牧业在流域农产品市场供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畜产品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并具有民族优势除能满足流域自给外还有一定的外销能力从市场需求及工能力看流域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潜力。但由于畜牧业规模小家庭经营中的“小而散”、“小而全”与市场需求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不相适应。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小效益差许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应无论从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经济结构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结构特点

种植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流域位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降雨年际变化大97979年资料统计2年内春旱发生次夏旱次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月下旬至9月中旬~9月的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79.年平均蒸发量8mm是平均年降雨量的.29倍对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而流域水资源极为贫乏年内和年际之间分布相差悬殊极不稳定每年每m2年均仅产水2.m之流域水资源利工程少有限的水资料利率较低这就形成了流域种植业生产以旱作为主的特点。

2农业生产潜力较大

流域农业生产虽然低而不稳但潜力尚大据98年自然资源调查从光、热、水、肥四个因分析年总辐射28千卡/cm2.日照率7日照时29h光能利率仅.2因此光能不是限制流域生产和产量的因。热量虽还不够丰富积温偏低但在目前生产水平条件下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是完全可能的。水份潜力据估计平均降水年基本农田每hm222g最低降水年g最高降水年可达g。肥力对产量影响极为明显也是目前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在上等肥力条件下每hm2产春小麦g水效率达.2g/mm中等肥力条件下每hm2产春小麦22g水效率达.8g/mm低等肥力条件下每hm2产春小麦g水效率达.2g/mm。从现状生产看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尚大。

林业生产薄弱

根据流域自然资源、土地、社会经济等限制因流域林木主要是生态林能提供林木产品发展农村经济的量较少。

牧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流域位于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大家畜在经济过程中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役畜、有机肥料小家畜主要是羊作为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除部分为农民自产自给外大羊参市场流通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宁夏全面禁牧政策的施流域畜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草产业发展滞后二是舍饲设施和舍饲技术落后三是在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方面跟不上。致使畜牧业在该地区的地位逐渐下降。

工副业形成元化

随着社会生产体制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工副业生产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成份这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主要渠道。工副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势必增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内部活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流域现有农副产品工、土木建筑和劳务输出等个工副业生产为流域工副业生产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人口剧增

流域每m2人口密度由9年的7人上升到77人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增长失去平衡人口持续增长、畜牧业与基本农田、草地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流域生态和粮食安全。

2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产值结构不尽合理

流域近几年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水平仍然低下27年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7g98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2g相比之下有所提高但生产水平仍然低下。农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畜牧业、林业、副业发展仍很缓慢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占.2林业比重小仅占.。在总产值中农业人口平均农业产值2.7元林业产值.8元畜牧业.元副业7.2元说明畜牧业、林业发展仍很缓慢。

2..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交通有固—环、黑—炭路沿流域分水岭通过流域涉及各村与乡政府均有简易路相通。另外V输电线路通往各村基本现了村村户户通电。

流域内水利工程发展缓慢到目前沟道内没有一座控制性工程原州区水利局次计划在流域出口处修建水但由于上游来水含沙量太大讯期无法需水专家建议首先搞好上游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然后再在下游建设水以保证蓄水工程的长期永续利。因此搞好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下游水的仅快建设发展灌溉促进下游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土地资源丰富

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土地瘠薄上“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承载力降低环境容量及人口承载能力不断下降造成“愈贫愈垦愈垦愈贫”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2光热资源充足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经济林果光合作及果品糖份积累是经济林果尤其是早酥梨、仁杏等的适生区和优质高产区。

2..植被覆盖差

流域植被覆盖差草场退化严重坡耕地面积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和防御保护能力降低或基本丧失。为此必须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林草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小气候的调节能力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水土流失和防治现状

..水土流失概况

大红沟流域是原州区境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属黄河沙粗沙区水土流失面积.7m2占总面积的9.9年平均输沙量98.2t输沙模为t/m2.

从地域上看流域上游主要是坡面水流汇集于沟头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使上游壕掌地不断的被蚕蚀。据调查分析沟头每年前进-2m左右一个沟头每年蚕蚀耕地—hm2另外沟头前进常常造成交通中断给当地群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从中游到下游由于坡面较陡坡长较短造成切沟发育并伴有泻溜、滑坡、崩塌台地边缘地水洞等。水土流失程度平均为强度水平因此水土流失治理对黄河防洪减淤影响重大。

..2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土流失类型样、复杂

土壤侵蚀方式样种侵蚀方式相互重叠一年中几乎每一季节都有较强的侵蚀存在春季由于岩体解冻致使冻融侵蚀及以泻溜为主要方式的重力侵蚀相当严重重力侵蚀主要表现为崩塌、泻溜、滑坡三种方式;夏、秋季节尤其在七月至九月间水蚀、重力复合侵蚀最为严重水蚀以溅蚀、面蚀、沟蚀三种方式为主;冬季至第二年春季植被等地面覆盖物的覆盖能力明显降低风力侵蚀十分活跃由于流域干旱缺水土壤干燥呈粉末状“大风刮起沙满天”、“随风满地石乱走”的风沙弥漫景象时有发生,风蚀极为严重。

土壤侵蚀中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种形式并存。水蚀中的溅蚀在坡度较陡的坡耕地上较为严重;面蚀主要发生在大于°的坡耕地、沟坡地上;沟蚀主要发生在沟道通过搬运堆积物使河床下切沟岸扩展沟头延伸。重力侵蚀中的崩塌主要发生在切沟、冲沟的陡壁;泻溜发生在无植被和极强度以上的沟坡上;滑坡发生在黄土较薄的沟坡和梁峁坡的结合部。重力侵蚀助长沟岸扩张剧了水蚀。风蚀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植被较差或裸土地上严重时使地表下切~2cm个别地块甚至出现沙化。在际侵蚀过程中往往几种侵蚀形式交织在一起并且受到种因的综合影响从而造成流域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2、面积广、强度大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m2占总土地面积的9.9。侵蚀模8t/m2.的极强度侵蚀区面积为.8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9侵蚀模~8t/m2的强度侵蚀区面积为27.2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侵蚀模2t/m2的中度侵蚀区面积为9.2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2侵蚀模<2t/m2的轻度侵蚀区面积为22.8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t/m2.。可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

、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大

流域输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且高度集中汛期79月输沙量占年值的9平均含沙量一般在.9g/立米以上;沙量集中分配在几场大洪水上一次洪水最大输沙量达78.万吨占年沙量的8输沙年际变化大最大、最小年输沙量之比为29.。由此可见流域水土流失量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大。

..水土流失成因

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和人为因。自然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潜在条件人为的生产活动是速和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因。

、自然因

自然因主要包括降水、气候、地形、植被等。

气候因中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动力。该流域雨量集中暴雨强度大剧了水土流失。

流域土壤主要组成为黄土由于黄土质地疏松结构不良抗蚀力低颗粒均匀胶结力弱渗透性强易为水力所分散崩解速度快;同时黄土内聚力小且有重直节理容易产生重力侵蚀因此流域内黄土为主的地面土壤组成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其中坡度、坡长、坡面和坡面破碎程度的诸因中又以坡度为主导作。该流域土地坡度陡沟谷深切沟壑密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流失的基础。流域°以下的缓坡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29°~°的陡坡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以上的级陡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流域丘陵沟壑的相对高差一般为~m最大达2m。平均沟壑密度达2.m/m2。因此在暴雨时不仅容易产生径流而且汇流快水势猛冲刷和挟带泥沙能力强之沟谷崩塌、泻溜、滑坡等重力侵蚀的堆积物汇入形成高含沙水流。

植被覆盖对防止土壤侵蚀有重要作它不仅能增土壤的抗蚀能力和抗冲能力而且地上部分可拦截降水减轻地面直接承受雨滴的冲击。

2、人为因

流域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土地资源是造成和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迫于粮食、饲料、燃料需求量增的压力长期以来一直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沿袭“广种薄收”生产方式陡坡开荒乱砍乱伐次生林超载过渡放牧等采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造成大范围地表植被破坏或退化剧了土壤侵蚀程度。

2流域内修路、开山石等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和原生坡面之废土废渣的随意倾倒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吞噬着水土资源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肥田沃土降低土地生产力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恶化流域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

、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频繁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壤日益贫瘠土地单产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冬春季大风和沙尘天气频繁出现生态系统失调人民生活贫困。据27年气象观测流域内干旱年发生率占平均年两遇;大旱年发生机率占平均年遇故有“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之说。流域内降雨集中在79月暴雨形成山洪摧毁农田倒塌房舍冲走人畜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流域沙暴自西北来年平均发生约天最可达天沙暴日集中在2~月其次为月风速一般为~9m/s最大可达28m/s沙暴来势凶猛室内能见度约m最暗时约m左右使野外的人畜迷失路途失落沟谷造成伤亡沙暴过后梁峁疏松土壤被冲走沟谷低凹处堆积约米左右的尘土史称“雨土”。流域~月均可出现冰雹平均初雹日月日终雹日9月日年平均冰雹日天最达22天冰雹集中在~8月月最约占全年的一次降雹平均约min最长可达min雹体一般小如豆粒大如鸡卵。

2、冲毁土地破坏农田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人地矛盾突出当地群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荒地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流域耕地分布在梁峁下部沟谷掌地、台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台、壕、掌、淌等农田使其面积日益缩小沟头延伸峁边线不断后退把梁峁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

、降低土地生产力

严重的水土流失剧干旱降低土壤肥力削弱土地抗灾能力不但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而且还带走大量土壤营养物质。根据原州区水淤积物分析坡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约cm厚每hm2流失土壤约7t每吨中含全氮g全磷.g全钾2g这样全流域坡耕地每年流失氮98t、磷7t、钾9t共计22t。造成土壤肥力降低。流域原有的地带性黑垆土具有较高的肥力经长期流失绝大部分变为与黄土母质接近的缃黄土湘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为黑垆土的/2/流域坡耕地粮食产量平均每hm2只有g左右。

、淤积坝影响下游水利工程的兴建

由于上游来水含沙量太大讯期无法需水专家建议首先通过上游坡面措施拦截坡面泥沙然后再在下游建设水以保证蓄水工程的长期永续利。因此搞好大红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下游水的仅快建设发展灌溉促进下游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水土保持示范宣传推广阶段99年这一时期对水土保持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处在一个初级起步阶段未进行大规模治理只是在山坡地上修坡式梯田挖鱼鳞坑造林、打旱窖。二是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的阶段9977年改造坡式梯田为宽条幅的水平梯田沟道打坝填沟谷造地工程规模大治理进度快质量高。三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林草措施配置、沟道工程建设和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阶段978~至今该阶段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截止27年底累计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2.87m2治理程度2.7%。其中修建基本农田72.9hm2人均.hm2;营造乔木林2.hm2灌木林8.hm2经济林.hm2人工种草2.2hm2,封禁治理2.2hm2;通过五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了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减少了入黄泥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的基础。

.2.2预防措施和监测

大红沟流域所在地原州区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各乡都配有专职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员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原州区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施办法》、《水保征收管理办法》、《三区划分告》等一系列地方性行政法规;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人员通过省区地两级培训按岗位持证上岗;同时根椐际情况编制原州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规划并按区域设立了分区管护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开发建设项目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全面规范化地走上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道路。

.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

、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在继续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综合治理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流域健康生命作为工作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和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一是要从单治理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二是从单人工重点治理向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转变。三是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转变。四是从单依靠行政措施推动向行政、经济、法律、政策等种手段相结合转变。

2、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切强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显其能,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将其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层层签定责任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抓出成效。

、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围绕水土保持成效、水土保持作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重点宣传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及危害宣传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通过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保护生态环境。

、完善政策强项目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项政策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农民投劳及补偿机制等利市场机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要按照“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渠道、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合理开发利水资源、耕地、草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新办法。

、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监督执法上要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为切入点将监督、检查、收“三权”及“三同时”制度落到处并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

、抓重点。创精品树典型。一是抓好典型示范坚持科学选点、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示范小流域要以坡耕地改造利为重点强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经果林建设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典型。二是提高治理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治理成果的综合效益。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三是强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要坚决返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验收。要通过精品小流域及典型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高质高效方向迈进。

7、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要求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水土流失较轻、人口密度较小、降水较为充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封禁治理要做到范围、措施、投入、人员落并妥善解决好封禁治理区群的生活、收入和经济发展问题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弹。

.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流域内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结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以及陡坡开荒、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使植被遭到极度破坏植被恢复任务艰巨。

2、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地方经济落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少可投入水土保持益项目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而该流域水土流失目前仍很严重治理需要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经济回收期较长因此仅依靠群参与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促使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和谐的环境条件。

、忽视了沟道治理特别是忽视了控制性骨干坝建设。致使大量的洪水资源经河道排放出境无法利。水资源利率差从而造成群水困难。

项目建设任务和规模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红沟流域地处农牧结合地区,土地利方向是农、林、牧并举。一方面通过基本农田建设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施退耕还林还草、封禁抚育促进林草业发展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收改单一农业粮食经营为农、林、牧、副业综合经营调整农、林、牧地比例现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民生存与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三是施封山禁牧以后舍饲设施、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等远远跟不上舍饲养殖的需要在大旱之年很地方都有群晚上偷牧的现象发生封山禁牧受到影响。农牧结合地区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危及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2通过水平梯田的高效开发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果园和人工草的施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舍饲圈养业的投入与发展将超载的牲畜从天然草原上退下来行舍饲圈养对大面积天然草原行围栏封育施禁牧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这是大红沟流域乃至农牧结合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大红沟流域农村经济薄弱农业发展落后历史上形成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粮食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究其原因一是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长期的重轻养、耕作粗放导致土壤物理性状差保土保肥能力弱。二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层土壤日益瘠薄养分流失。三是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少而集中作物生长期可利降雨少形成“十年九旱”的气候环境。因此项目建设是合理利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大红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从技术条件看大红沟流域所在地广大科技人员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得了许具有际应价值的治理经验如大红沟流域采“882”工程整地方法即沿等高线开挖宽、深各.8m的水平沟埂高.m、顶宽.m沟宽2m使大旱之年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以上栽植的沙棘、刺槐第2年树高增长m左右这些成功经验将成为项目施的基础条件。

2大红沟流域土地丰富可开发利土地面积大开展各项措施有土地保证;大红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2mm通过各种措施地表径流能够满足植牧需水要求;大红沟流域附近沙石、土料丰富工程所需地方料可就地可节省工程建设;大红沟流域广大农民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高劳力投入有保障。

、指导思想

科学把握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思路。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流域水土保持建设、促进水土保持发展、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到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践中去积极践行并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思路努力开拓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明建设。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水土保持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强水土保持改革创新。五是坚持节约保护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

2、建设原则

在对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方向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次可研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当地群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入黄泥沙为宗旨一是通过基本农田的兴建解决民生水土保持问题;二是将封禁治理和人工造林结合起来促进坡耕地全面退耕还林草和大面积植被恢复;三是以有效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水土资源利条件提高水土资源利效率和效益建立流域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集约型农牧业生产方式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四是运先进的科技手段强管理、突出保护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和效率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达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

、生产发展方向

大红沟流域地处农牧结合地区农业方面延袭着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粮食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林业方面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毁林开荒和追求近期利益的小农意识林业得不到发展特别是林、经济林发展缓慢;牧业方面自行舍饲圈养制度以来由于在畜种配育和草产业发展方面滞后从牧业地和牧业产值比较来看仍存在“头重脚轻”的不合理发展状况。因此流域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为种植业方面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调整种植结构在满足农业生产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其余坡耕地全部现退耕还林还草;林业方面在满足生态林灌木林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乔木林道路绿化林、村庄绿化林、沟道防护林、经济林与庭院经果林配套适当的涝池、水窖及泉水改造工程为大红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牧业方面以退耕地发展人工种草解决家畜饲草促进畜牧业从靠天养畜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解除天然草地资源衰退对牧业发展的制约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通过封禁治理恢复退化的天然牧草地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互联通的流域道路为大红沟流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综合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农民收入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通过年的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72.9m2治理程度由现状的2.7达到7.以上保水、保土效益比现状分别增、7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同时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防止发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破坏事件对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采了水土保持措施妥善处理废土、弃石;基本上制止了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大红沟流域林草面积由现状2.hm2增到789.2hm2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8.8以上。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治理措施施后农、林、牧土地利结构由治理前的.2.调整为..82。通过治理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结构做到农、林、牧、各业地比例合理布局恰当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相结合建成了能满足群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林、果、牧、副等商品生产基地。土地利率87.7%以上小流域经济初具规模土地产出增长率%以上商品率达%以上。治理期末大红沟流域粮食总产达到8.7g现人均粮食g人均收入较治理前提高.元。走上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

.2.划分原则

、地貌特征、土壤侵蚀特点、沟壑密度、植被覆盖度等主导因和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的相似性。

2、区域相似性与区间明显差异性。

、生产发展方向和配置措施相似防治措施布局一致。

、小流域水系保持完整并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2.2划分结果

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地貌、土壤特征、防治措施、土地利方式等将大红沟流域划分为个治理类型区即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

..防保护区和治理小流域的划分

、预防保护区的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条例》和原州区水土保持分区告以及大红沟流域植被分布、水土流失现状等大红沟流域预防保护区主要为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水平梯田、人工水土保持林和供水水源地等。云雾山保护区位于原州区寨科乡境内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在大红沟流域内有草场面积89.8hm2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该区植被生长状态好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轻。

2、大红沟流域小流域划分

根据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区划分结果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要求考虑大红沟流域人口分布、水土流失程度等结合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情况将大红沟流域划分为五条小流域即唐家湾小流域、刘家台小流域、石炭沟小流域、上大台子小流域、顾家台小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27.88m228.79m2.7m22.82m29.m2。不同小流域片基本情况详见表—。

不同小流域片基本情况表

()顾家台小流域总面积9.m2由支沟硷滩沟和三条平行“Y”形支沟冯洼沟、大坝沟和财沟湾组成流域内坡面中上部和峁顶地势较平坦为耕地群也居于此。沟道切割较深下游为掌地的深切沟呈“V”。

(2)上大台子小流域总面积2.82m2由支沟马全沟和四条“Y”形支沟刘店沟、王套沟、大菜子沟和黑马圈沟组成流域上游壕掌地地势较缓为耕地群也居于此。下游坡陡沟深呈“V”型坡面为荒地居住人口较少;

()石炭沟小流域总面积.7m2由支沟石结子沟和七条“Y”形支沟王家槽子沟、套子湾、下石头沟、蔡川沟、党家沟、大李湾沟和凤凰沟组成流域上游壕掌地地势较缓为耕地群也居于此。下游坡陡沟深呈“V”型沟道底部有岩石出露故称石结子沟;

()刘家台小流域总面积28.79m2由支沟大石板沟和两条“Y”形支沟驴巴咀子沟和大泉沟组成流域上游坡度较缓中部坡陡沟深,并有岩石出露,下游为台地的深切沟台地为耕地群也居于此;

()唐家湾小流域总面积27.88m2由主沟道大红沟、支沟黑洞沟组成除下游有部分台地分布外,上游为荒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2典型小流域选择与土地适性评价

、典型小流域选择

根据大红沟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使流域土地利规划合理可行和防治措施配置科学选顾家台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在对典型小流域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规划、措施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小流域片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调整分别对不同小流域片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规划和防治措施配置。

典型小流域基本情况顾家台典型小流域位于大红沟流域东北部流域总面积9.m2。由支沟水沟和七条“Y”形支沟新庄洼沟、北洼沟、沙菜沟、下洼沟、黑沟沟、后沟和潘家湾沟等组成沟壑密度为2.2m/m2。流域上游壕掌地地势较缓为耕地群也居于此。下游坡陡沟深坡度较陡沟道底部有岩石出露。

该典型小流域域总人口人人口密度8/m2劳力82个。有农耕地27.2hm2其中基本农田72.7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人均收入元。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2mm侵蚀模为t/m2。截止2年底流域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m2其中:水平梯田72.78hm2灌木林2.hm2经济林hm2人工种草9.9hm2。封育.hm2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2。林草覆盖度为.92。村庄周围建有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7眼。沟道有常流水。

2、典型小流域代表性分析

典型小流域是在现场勘测、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科学论证选择的因此在地貌类型、地面组成、沟壑密度、土壤植被、水热条件等自然因和人口密度、人均占有粮食、人均收入、人均耕地以及土地利结构、农业生产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程度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在各业地和治理措施配置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因此所选的小流域和大红沟流域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典型小流域与大红沟流域基本情况比较详见表—2

、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原则与依据

)土地的适宜利方式必须能长期有效地利并有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2)评价必须依土地本身的属性和农林牧各业生产地的具体要求进行。

)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和土地利现状针对土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和限制程度判定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的改造方向及难易程度指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2评价方法

选地面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砾石含量、灌溉条件等7个因子为评价指标以土地类型为基本评价单元将土地等级分为一、二、三、四、五、六共六级详见表—采赋分法综合评价分别对典型小流域和大红沟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表-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

评价结果

典型小流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详见表—。

表-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

单位hm2

..大红沟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典型小流域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大红沟流域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侵蚀强度、土地利现状等对大红沟流域土地资源和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见表—。

表-大红沟流域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

单位hm2

一级地主要为台地、水平梯田等地面坡度小于°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好侵蚀轻。适宜发展农业。该级土地面积为9.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9

二级地主要为壕掌地、沟台地、坡地、质量较差的水平梯田等地面坡度一般小于°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无盐碱化肥力较好适宜发展农业、果园与牧业。该级土地面积为22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2

三级地主要为梁、峁缓坡地地面坡度~°土层深厚但土壤面蚀较重肥力较低。适宜发展为农、经果、牧业地。该级土地面积为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

四级地主要为梁、峁中缓坡地和沟坡中缓坡地地面坡度~土壤肥力低大部分土层较厚,现为农耕地、林牧地或荒山宜造林种草或坡改梯后发展农业。该级土地面积为22.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

五级地主要为沟谷陡坡地或梁、峁陡坡地地面坡度2°土壤侵蚀严重大部分土壤有效耕作土层较薄土壤贫瘠应以种草和发展灌木林及改良天然草场为主。该级土地面积为97.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7.

其它地主要为村庄、道路、河流、水域。该级土地面积为.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

根据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典型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模式如下梁峁及坡面上部采植物措施为主主要通过封禁治理和整地造林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和人工草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奠定坚的基础;在坡面下部和离村庄较近的缓坡耕地上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解决民生水土保持问题。同时充分利梯田地埂和隔坡带发展草产业使流域养殖业有明显的起色为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奠定坚的基础;通过田园、村庄绿化林、道路绿化林及沟道防护林的合理布局形成和谐的农村生态景观;在离村庄较近的避风向阳缓坡荒山和退耕地上重点发展山杏、山桃等经济林在房前屋后发展庭特色经果林并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方便人畜饮水、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在离村庄较远的陡坡荒山和退耕地采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结构得到调整;提高小流域经济效益;

2、典型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方案分析确定

()案一

)水平梯田

水平梯田规模采理论计算法和地图斑勾绘法两种方法进行确定。理论计算法是按照农业人均粮食自给标准g通过期末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分析计算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地踏勘法是在流域内现状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图斑逐块勾绘遂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理论计算法确定的水平梯田量是对地踏勘法确定水平梯田量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地踏勘法确定的水平梯田量是理论计算法得的水平梯田量的具体落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印证。

①理论计算法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依据顾家台典型小流域现状农业人口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梯田粮食生产能力及现状水平梯田产粮等按照农业人均粮食自给标准g通过期末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分析计算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油料及经济作物种植所需水平梯田按户均.hm2考虑见表—。

表—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水平梯田预测结果表

地图斑勾绘法

通过流域内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流域布局的思想考虑各项措施的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在理论计算法确定的水平梯田量的宏观控制下逐块图斑踏勘调查、分析论证水平梯田建设的可能性到2年典型小流域需水平梯田288.7hm2流域现有基本农田72.98hm2流域期末基本农田面积达到7.hm2。人均.22hm2见表—7

表—7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水平梯田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确定的水平梯田量可见理论计算法确定的水平梯田量与地图斑勾绘法确定的水平梯田量相等所以地图斑勾绘法确定的水平梯田规模是合理的、可的而且将可建水平梯田量落到了处。本次可研水平梯田量以地图斑勾绘法为准。

综上所述到2年典型小流域共需基本农田7.hm2流域现有基本农田72.98hm2需新增水平梯田288.7hm2

2)退耕还林草面积

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27.2hm2其中基本农田72.98hm22年基本农田面积增到7.hm2考虑到今后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预留.8hm2坡耕地。因此至2年流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9hm2平均每年退耕面积为2.8hm2

人工种草

根据调查流域内水平梯田产量达到22g/hm2hm2施有机肥必须达到g建设期末流域内基本农田面积7.hm2按此计算则需农家肥8g折合畜粪28g按标准羊单位年产粪2g计算则需要有72个羊单位其中大牲畜头、羊292只才能满足需肥要求根据需草量计算共需干草2g产草量按97g/hm2计算需人工草地2.9hm2流域内现有人工草地9.9hm2需新增.hm2

将以上理论计算确定的人工种草建设规模。在流域内现状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图斑逐块勾绘确定与理论计算的结合基本吻合。因此到2年典型小流域共需人工草2.9hm2流域现有人工草地9.9hm2需新增人工种草.hm2

典型小流域期末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见表—8

表—8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人工造林

①灌木林

为了尽快解决流域内严重缺少燃料的矛盾,保证畜粪上地,秸杆作饲料,必须营造一定量的灌木林,同时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按照每户每天需柴7.g计算到达2年流域共有农户78户则年需柴2.g灌木以适合当地生长的沙棘、柠条为主按三年平茬一次平均每年产干柴g/hm2共需灌木林.9hm2。流域内现有灌木林地2.hm2需新增27.28hm2

将以上确定的灌木林建设规模。在流域内现状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区域土地资源情况和工程建设现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图斑逐块勾绘确定由于海淌村现状灌木林为.hm2比理论计算的结果大出.8hm2。因此到2年典型小流域共需新增灌木林27.28hm2

典型小流域期末灌木林建设规模见表—9

表—9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灌木林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②乔木林

经分析流域内共需栽植乔木林.2hm2根据立地条件不同可分为

ⅰ、在主干乡村道路、田间道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经计算需布设道路绿化林8.78hm2(绿化道路28.m)

ⅱ、为改善村庄小气候需在村庄外围、房前屋后建设村庄绿化林,村庄绿化林由环村庄骨干林带和村庄内部林网组成。经计算需布设村庄绿化林8.78hm2

ⅲ、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支毛沟营造防护林7.hm2

典型小流域期末乔木林建设规模见表—。

表—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乔木林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经果林

经果林是现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根据经济林建设要行“特色化、区域化布局”的总体构想结合典型小流域内气候条件差异和立地条件适宜性以及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分析在典型小流域发展经济林.2hm2。庭院特色经果林2.hm2。经济林重点以山杏、山桃为主布设在避风向阳的缓坡退耕地上采果灌、果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庭院特色经果林选具有栽植、管理经验的户农户作为示范推广户进行推广栽植品种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布设在有建设条件的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采果菜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每户配套水窖眼平均户配套蓄水池座水窖、蓄水池规模见后。典型小流域期末经果林建设规模见表—。

表—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经济林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封禁治理工程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位于原州区境内的茹河、大红沟、大红沟三条流域的交界处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面积hm2。在大红沟流域内有草场面积89.8hm2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施了一些封山禁牧措施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和增林草植被得了显著效果。根据典型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大面积的荒草地有待采封禁治理。确定在植被相对好集中连片的退化草场、荒地上采封禁治理施封禁治理规模792hm2。其中

ⅰ、工程围栏沿封禁小斑边界采砼桩铁丝网工程围栏22m

ⅱ、封山禁牧后流域内羊只依靠舍饲养殖但现状部分圈棚质量差根据现状家庭情况对较贫困的户农户建舍饲圈棚栋。

ⅲ、促进围栏区植被快速恢复需建设管护房m2宣传牌座。

表—2典型小流域期末新增封禁治理建设规模表

7小型水保工程

依据典型小流域内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需求在典型小流域内计划选择具有经果林管理经验的户农户作为示范推广户进行推广每户配套水窖眼平均户配套蓄水池座共需配套水窖眼、蓄水池座。另外结合流域内水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典型小流域需修建泉水改造工程2处。典型小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见表—。

-典型小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表方案一

8)田间道路

大红沟流域主干路畅通但流域内道路还不完善另外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原可任意通行的山路被连台埂坎所分割。因此需修建田间道路2m

-典型小流域田间道路工程规模表方案一

方案一设规模汇总

综上所述根据典型小流域方案一各项措施布设结果确定典型小流域方案一各流域建设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m2。新增治理程度8.%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88.7hm2栽植乔木林.2hm2灌木林27.28hm2发展庭院特色经果林2.hm2发展退耕经济林.2hm2人工种草hm2封禁治理792hm2工程围栏22m、管护房m2、宣传牌座、舍饲羊棚栋;新建涝池座水窖眼泉水改造2处;新修田间道路2m。汇总方案一建设规模见表—。

表-典型小流域坡面治理措施配置表方案一

(2)方案二

梯田

方案二水平梯田确定方法是根据原州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东部山区人均水平梯田.2hm2其中口粮田2.hm2经济作物地.7hm2根据建设期末人口量确定典型小流域水平梯田发展规模见表—。

表—典型小流域方案二期末水平梯田规模表

2人工种草

方案二以畜定草根据大红沟流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户均发展2头大家畜、只羊折合只羊单位根据建设期末畜产品量确定典型小流域人工种草发展规模见表—7

表—7典型小流域方案二期末人工种草预测结果表

)人工造林

根据典型小流域梯田与人工种草建设布局结合典型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按规划目标要求治理程度达7%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以上经济林草面积占林草总面积的2%~%分析确定方案二乔木林、灌木林及经济林建设规模见表—8

表—8典型小流域方案二期末人工造林建设规模表

)生态修复

方案二生态修复确定方法与规模同方案一。

)小型水保工程

方案二小型水保保工程确定方法与规模同方案一。

田间道路建设

方案二田间道路工程确定方法与规模同方案一。

方案二建设规模汇总

综上所述根据典型小流域方案二各项措施布设结果确定典型小流域方案二各流域建设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m2。新增治理程度8.%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88.9hm2栽植乔木林.2hm2灌木林22.7hm2发展退耕经济林.hm2人工种草.8hm2封禁治理792hm2工程围栏22m、管护房m2、宣传牌座、舍饲羊棚栋;新建涝池座水窖眼泉水改造2处;新修田间道路2m汇总方案一建设规模见表—。

汇总方案二建设规模见表—9

表-9典型小流域方案二坡面治理措施配置表

()方案比选

根据方案一、方案二建设规模对两方案各项治理措施建设规模、工程措施水沙控制程度、投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表—2两方案对比分析从投资效益及经济评价等方面分析方案一较优。因此,结合大红沟流域生态建设宗旨确定方案一为本次可研推荐方案。

表-2典型小流域新增坡面治理措施建设方案比较表

、项目区其它小流域()措施配置模式

()唐家湾小流域坡面上部按照“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充分发挥生态和自然修复能力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指导思想把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切改变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暂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将生态修复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现大面积的自然修复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坡面下部耕地和村庄周围以坡耕地改造为主为稳定解决农民温饱提供保障;退耕缓坡地和坡面中部采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在绿化荒山的同时调整土地利结构。同时,选一部分农户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2)刘家台小流域梁峁及坡面上部采植物措施为主主要通过封禁治理和整地造林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和人工草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奠定坚的基础;在坡面下部和离村庄较近的缓坡耕地上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解决民生水土保持问题。同时充分利梯田地埂发展草产业使流域养殖业有明显的起色为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坚的基础;通过田园、村庄绿化林、道路绿化林及沟道防护林的合理布局形成和谐的农村生态景观;在离村庄较近的避风向阳缓坡荒山和退耕地上重点发展红梅杏、山杏等经济林在离村庄较远的陡坡荒山和退耕地采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结构得到调整;提高小流域经济效益;同时,选一部分农户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石炭沟小流域流域内梯田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基本口粮田要求。因此在布局方面应体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地埂、退耕措施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施舍饲养殖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充分挖掘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做大畜牧业总量。二是在荒山、荒坡上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统筹现状治理措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挥其整体防护功效。三是选一部分农户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上大台子小流域该流域上游为荒山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主要通过封禁治理和整地造林以不同的整地措施营造灌木林和人工草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奠定坚的基础。坡面下部有许缓坡耕地但由于保水能差应修成水平梯田。同时充分利梯田地埂发展草产业使流域养殖业有明显的起色为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奠定坚的基础;通过田园、村庄绿化林、道路绿化林及沟道防护林的合理布局形成和谐的农村生态景观;坡面中部及村庄较近的缓坡荒山和陡坡退耕地采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结构得到调整。同时,选一部分农户施庭院特色经果林建设,配套涝池、水窖、泉水改造工程汇集径流发展庭院经济及径流农业。

大红沟流域治理措施配置主要是根据典型小流域的措施配置结合各小流域(片区)治理措施现状及治理模式确定大红沟流域各流域片区的治理措施配置。

)水平梯田建设规模的确定

水平梯田是水土保持主要的基础措施之一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脱贫致富、减少入黄泥沙、发展区域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各流域片人口现状与人口控制目标水平梯田建设以满足区域粮食自给和考虑生产承载力的差别适度发展经济作物为最大目标。

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规模是按照农业人均粮食自给标准g通过期末人口预测、粮食需求分析计算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

人口、劳力预测

27年人口为基预测期为282年大红沟流域年均人口自然增率按‰计算。现有总人口29人农业劳动力9个。经计算到治理期末总人口达2人农村劳动力7个。

2农业人均粮食基本自给标准及粮食单产的确定

依据流域规划期末人口和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际确定人均年需粮食g其具体构成见下表—2

表-2人均年需粮食分配表

根据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近年平均单产调查据确定大红沟流域水平田平均单产22g/hm2

规划期末粮食需求量预测及梯田规模的确定

根据大红沟流域农业人口的发展规模到2年共需粮食2.g。并依此确定水平梯田建设规模对于油料及经济作物种植所需水平梯田按户均2亩考虑。见表—22

表-22大红沟流域水平梯田建设规模表

综上所述到2年大红沟流域共需修建基本农田27.hm2人均为.2hm2流域现有基本农田72.9hm2需新增水平梯田2.hm2

2)退耕面积

大红沟流域现有耕地面积7.78hm2其中水平梯田72.9hm22年水平梯田面积增到27.7hm2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预留9.hm2坡耕地(预留的这些坡耕地地面坡度均小于°建议以后修成人工地坎水平梯田或采水平耕作措施)。因此至2年流域退耕面积为2.hm2平均每年退耕面积为.88hm2。不同小流域片退耕还林草面积见表—2

—2不同小流域片坡耕地退耕面积表

单位hm2

人工种草

根据调查大红沟流域内水平梯田产量达到22g/hm2hm2施有机肥必须达到g建设期末流域内基本农田面积27.7hm2按此计算则需农家肥29.g折合畜粪89.7g按标准羊单位年产粪2g计算则需要有78个羊单位才能满足需肥要求根据需草量计算共需干草289.g产草量按97g/hm2计算需人工草地2.2hm2流域内现有人工草地2.2hm2需新增.88hm2

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期末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见表—2

表—2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人工种草建设规模表

人工造林

①灌木林

为了尽快解决流域内严重缺少燃料的矛盾,保证畜粪上地,秸杆作饲料,必须营造一定量的灌木林,同时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按照每户每天需柴7.g计算到达2年流域共有农户299户则年需柴79.2g灌木以适合当地生长的沙棘、柠条为主按三年平茬一次平均每年产干柴g/hm2需灌木林2.hm2。流域内现有灌木林地8.hm2需新增897.hm2。大红沟流域小流域期末灌木林建设规模见表—2

表—2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灌木林建设规模表

②乔木林

经分析大红沟流域共需新增乔木林.9hm2。根据立地条件不同可分为

ⅰ、在主干乡村道路、田间道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经计算需布设道路绿化林2.7hm2

ⅱ、为改善村庄小气候需在村庄外围、房前屋后建设村庄绿化林,村庄绿化林由环村庄骨干林带和村庄内部林网组成。经计算需布设村庄绿化林2.7hm2

ⅲ、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支毛沟营造防护林2.hm2

大红沟流域期末乔木林建设规模见表—2

表—2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乔木林建设规模表

经果林

经果林是现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根据经果林建设要行“特色化、区域化布局”的总体构想结合项目区内气候条件差异和立地条件适宜性以及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分析在大红沟流域发展退耕经济林227.9hm2庭院特色经果林hm2。退耕经济林重点以山杏、山桃为主布设在避风向阳的缓坡退耕地上采果灌、果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庭院特色经果林在每个小流域选具有栽植、管理经验的户农户作为示范推广户进行推广栽植品种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布设在有建设条件的农户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采果菜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每户配套水窖眼平均户配套蓄水池座水窖、蓄水池规模见后。见表—27

表—27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经济林建设规模表

封禁治理工程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长芒草为主的草原植被。位于原州区境内的茹河、大红沟、大红沟三条流域的交界处云雾山自然保护区面积hm2。在大红沟流域内有草场面积89.8hm2。近年来固原市原州区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在环云雾山周围施了一些封山禁牧措施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恢复和增林草植被得了显著效果。但在保护蔚蓝色外围天然植被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草本植物如虎榛子、长芒草、茭蒿、铁杆蒿、百里香、冷蒿等覆盖度较低因此保水保土作很低其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发生。根据流域生态恢复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大面积的荒草地有待采封禁治理。确定在仅量与云雾山集中连片且植被相对好集中连片的退化草场、荒地上采封禁治理施封禁治理规模29hm2。其中

ⅰ、工程围栏沿封禁小斑边界采砼桩铁丝网工程围栏82m

ⅱ、封山禁牧后流域内羊只依靠舍饲养殖但现状部分圈棚质量差根据现状家庭情况对较贫困的户农户建舍饲圈棚栋。

ⅲ、为促进围栏区植被快速恢复需建设管护房m2宣传牌座。

表—28大红沟流域期末新增封禁治理建设规模表

7小型水保工程

依据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内各行政村的水需求结合流域内水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大红沟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见表—29

-29大红沟流域小型水保工程建设规模表

8)田间道路

依据大红沟流域各小流域内道路布设情况及流域内水平梯田建设情况确定大红沟流域田间道路建设规模见表—。

-大红沟流域田间道路工程规模表

、大红沟流域坡面治理措施建设规模汇总

综上所述根据大红沟流域各项措施布设结果确定大红沟流域建设规模为治理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m2。新增治理程度8.%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7%。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hm2栽植乔木林.9hm2灌木林897.hm2发展庭院特色经果林.hm2发展退耕经济林227.8hm2人工种草.88hm2封禁治理29.hm2工程围栏82m、管护房m2、宣传牌座、舍饲羊棚栋;新建涝池座水窖眼泉水改造处;新修田间道路8m。确定大红沟流域各流域建设规模见表—。

购买网站会员赠送QQ群会员,请会员朋友联系网站客服微信【bbxzwk】加群

购买网站会员赠送QQ群会员,请会员朋友联系网站客服微信【bbxzwk】加群

.土地利结构调整

..土地利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保护耕地。积极坡耕地改水平梯田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严格控制居民点地规模。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地。

、合理调整农业地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利的最佳效益。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在确保种植业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园、牧和其它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构和布局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近期服从长远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施科技兴农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行封山育林禁止在以上坡地上开荒对已开荒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或改造成梯田,增设生态林保护区;强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转变土地利方式集约利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对农地大投入开展坡耕地改造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方式充分利现有林、草。

..2土地利结构调整方向

通过黄河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大红沟流域的治理建设水平梯田和饲料基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收在满足农业人口粮食和牲畜饲料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发展特色经果林培育支柱产业;荒山荒坡行封禁休牧现大面积的植被保护和恢复使全流域农业地比例逐步下降林牧业地比例逐步提高农、林、牧、副业持续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大红沟流域土地利结构调整方案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和《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参考大红沟流域各行政土地利现状在对全流域土地利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小流域片土地资源评价结果结合项目建设目标及土地利结构调整方向在前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业地量。

、农耕地

大红沟流域属旱作农业生态区农耕地只要满足粮食自给和必要的经济作物地即可。到治理期末需要农耕地面积9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

2、牧草地

牧草地以满足畜牧业发展对饲料饲草的需求确定地量。到治理期末需要牧草地面积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

、林业地

根据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原则考虑林业建设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因此依据土地的适宜性将宜林地全部规划为林业地到治理期末需要林业地面积.9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72

、非生产地

其它地增长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等对土地的需求。根据大红沟流域调查的其它地年平均增长率确定其面积。到规划期末其它地面积.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

、荒地

考虑到治理经及治理难度对离村庄较远、立地条件较差的荒地暂不利到治理期末荒地面积9.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

治理期末各业地面积及比例表见表—2及附表。

表-2治理期末各业地面积及比例表

从表-中可知到2年治理期末大红沟流域土地利结构调整为农耕地由7.78hm2下降到9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7下降到.8退耕2.hm2;林地由78.7hm2增至.9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8增到8.72增了229.hm2;草地由778.hm2增至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8增到.草地增了.88hm2;其它地由279.2hm2增至.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7增到2.增了7.2hm2;荒地由8.88hm2下降到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下降到.8。调整后农、林、牧和其他(包括荒地、水域、工矿地等)地比例为..82.9土地利率达到了87.7

防治措施及其布局

根据流域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各小流域片治理模式和各项治理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资金筹措渠道与可行性等具体确定布局原则。

、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分年施

突出水平梯田重点措施和封禁治理措施以五个小流域片为单位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根据基础条件差异和各项措施建设条件采分年施。

2、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沟、渠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通过典型小流域措施配置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地科学布设各项措施。

以村庄为中心采“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

在梯田修建中采“三修”、“三不修”原则即近村庄、近路、近水源处修;>2°坡耕地、远离村庄地、人均达到.2hm2水平梯田的不修。

坚持“两个”治理模式坚持近田园、中牧草、远林木的建设模式;完善和推广“山顶种草戴帽子围村造田建园子山坡造林盖被子沟底筑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突出生态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果林与特色种植业充分“利地表水开发地下水拦蓄天上水”为农民建立起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载体和永续财源。

2把人工种草与封山育林育草、封禁治理相结合增大封禁比重促使大面积荒山荒坡自然成林草速生态建设历程。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红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657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