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千篇一律的申论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出卷人往往走在考生的前面:这些年来,申论的考核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了。
但留心梳理近年的申论试题就会发现,传统题型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一些边界模糊、形式灵活的新题取而代之。
比如
汇报提纲、考察报告、讲话提纲等机关写作和访谈结束语、新闻报道等新闻通讯写作等。
222年国考中,行政执法卷申论最后一道大题考的就不是传统的大作,而是“大”——一封写给市民的开,考的是执法理念、执法能力和议题处理能力。
改变的不只是题型,还有与之相呼应的作答要求。
过去,在申论试卷中常见的是“语言流畅”“语言准确”等要求,而这些其实只是写作的“入门级”要求,并没有凸显申论考试的特殊性。
随着题型的变化,以及在改进风方面“短、实、新”等要求,“简洁明了”“简明扼要”“语言简洁顺畅”等新的答题要求越来越常见诸试卷,风由繁入简成为摆在考生面前的又一道“新题”。
如何适应新题型、新要求,写出好答案、好作,离不开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要深入基层强脚力
也提升字亲和力
在申论考试中,不见得用佶屈聱牙的语言、晦涩抽象的理论,就能体现考生过人的字能力和理论功底。相反的是,能充分结合实际,才算是真有“几把刷子”。
比如
25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的第四题,要求以驻村干部身份介绍生猪养殖息化管理经验。
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知道,驻村干部的讲话风格应该是朴实、亲切的。
所以,半月谈考给出的演讲稿第一句就是“和大家一样,我们村许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畜类养殖。”
这种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驻村干部的身份设定,也有助于增进与会人员的身份认同感,容易实现推广经验的目的。
要提高申论答案的亲和力,关键要改变人不下楼、足不出户的学习状态,根除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答题“陋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熟悉基层、理解群、学习掌握群工作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