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领导讲话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领导讲话料,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同志,在一定的时机和场合,用以表明个人或本级组织的主张、见解、要求,进行宣传或开展工作的一种体,它在机关秘特别是领导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讲话料是领导在一个时期、一项工作中主要思想和意向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讲话就是一个息“窗口”,它告诉人们领导在关注什么,对某个问题、某项工作,是怎样认识、如何筹划的。一个好的讲话稿,可以使下级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上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反之,就可能使下级感到不知所去,造成工作思路上的不清,甚至产生误导。其次,讲话料是领导参与政务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直接影响到领导的形象和威。像部署动员、总结报告、传达贯彻,以及社交礼仪等等,都要运用领导讲话这种方式。领导的每次讲话,都是其思想水平、能力质、化质、培训口才在群面前的全面展示,讲话料写得如何,影响着领导的威望。再次,领导讲话也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单位建设的质量。一个成功的讲话料,往往使人豁然开朗,这种指示和点拨,对于帮助大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落实招数,增强工作实效,大有益处。实践证明。讲话料的针对性、指导性越强,对单位建设的推动作用越大,产生的影响就越深远。
领导讲话非常重要,各级领导由于工作繁忙,不可能都亲自写,大量的要有机关干部代为起草,因此,我们要把它作为一门必修的基本功,强学习研究,不断煅炼提高。具体怎样起草领导讲话料,我个人体会,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刻领会领导意图,鲜明确定讲话主题
主题是料的灵魂和“纲”,是料成败的关键所在,无论写什么料,主题都必须鲜明。提炼和确定讲话料的主题,与其它料有所不同,要突出强调与领导思想、观点和工作意图的一致性。领导意图应该是讲话料的主题,有关中心内容,基本观点,主要事例等等,都要以贯彻领导意图为核心。也就是说,领会好领导意图,是提炼和确定主题,最终起草好讲话料的首要前提。对领导意图把握得越全面、越准确、越深刻,确定讲话料的主题就越能与领导的思想相吻合;这个主题提炼得越鲜明,就越容易通过。否则,就可能反复,甚至推倒重来。通常领导对自己的构思,领导认同后就可以起草;第二种是只交待一个大概的想法,其它的由起草者自己去考虑发挥;第三种是既交待总的思路,又同起草者共同商量详细提纲,尔后再起草。这种交待十分必要,但重要的是起草者要有一个认真领悟、反复消化的过程。这方面,我感受较深的有四点:
一是要善于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理解领导意图。领导处于领导岗位,统揽着单位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思考问题,发表意见,首先是着眼全局提出来的。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越是从全局上、政治上思考问题,思想水平和站立点就越高。机关的同志,尽管主观上也想着站得高一点,但由于岗位和业务工作的局限性,有时对事物的认识,就往往存在一些距离。这种因看问题的角度、高度不同而导致的对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机关的同志与领导难以实现同步思维,起草讲话料时,领导意图也就难以得到很好的领会和体现。如何缩小机关和领导之间的这种差距,提高讲话料的起点和层次,关键是要从政治上、全局上去作思考。一个是平是要注意对全局情况的学习、积累与掌握。平时学习,勤思考,知识面就宽,视野就开阔,看问题、出思想,起点就高,就能够不断地了解全局、熟悉全局,实现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再一个是从接受任务那天起,要尽快进入角色,从领导的角度考虑和透视问题。就是说,假如自己是领导,需要讲哪些问题,没必要讲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作具体深刻阐述,哪些问题只需要作简单附带,心里要琢磨。这样,钻得越深,料的立意就高,就越能接近领导的思想高度。
二是要善于从上情和下情的结合中分析领导意图。领导意图从哪里来?来自于对上级指示精神的学习贯彻,来自于对单位实际情况的分析判断。因此,上情与下情,是各级领导经常关注的两个基本面,也是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中来把握领导思考问题的轨迹,掌握其意图的精神实质。这一点,主要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努力吃透上级的指示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方面的件,特别是学习了解上级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指示、规定,有什么新的举措等等。对上边的东西不真正了解掌握,领会领导意图就难以把握方向和原则。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另一方面,要切实摸清单位建设的有关情况。就是要掌握单位建设中有关大量的数据料。如果对下边的情况心中无数,领会领导意图往往容易原则来原则去,很难贴近实际,以具体化,写出来的讲话料也没血没肉,没有说服力,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第三个方面,要学会“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就是要对“上情”和“下情”进行思维上的“二次工”,变成自己的思想,悟出独到的东西,这样在领会贯彻领导意图的过程中,就能扩展开来,飞跃起来,领导对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是怎样理解的,对单位的情况尤其是“热点”、“难点”问题是怎样看的,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设想等等,就能够比较好地融会贯通了。
三是要善于从连续性一贯性中去把握领导意图。领导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些基本的、根本性的问题上,又大都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因此,领会领导意图,必须坚持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观点,注重其思想的连续性、一贯性。具体说,要善于从领导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针对不同对象的讲话中去把握一些共性的东西,用这些共性的东西开阔我们的思路,丰富和充实领导最近强调的一些思想观点:要注意从领导平时经常流露和表达的一些思想观点中去理出一贯的、基本的思想,以这些基本的思想为指导,深对领导新提出的思想观点的理解: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遵循领导意图,又不拘泥于领导的某句话、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对一些认准了的问题,该完善的完善,该充实的充实,这既是正确贯彻领导意图的需要,也是创造性地发挥和拓展领导意图。
四是要善于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中去了解领导意图。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要问问身边的同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全面深刻地了解领导思想、经历、质、爱好、风格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要向机关老一点的同志、向与料内容相关部门的同志请教。机关老一点的同志,自然了解领导一些,把握领导思想也就好一些:与料内容相关部门的同志,比较熟悉某项工作,比较清楚领导对某项工作的看法、主张,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对好地领会领导意图大有帮助。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争取与领导本人接触,尽可能地听听领导本人的思想和想法。哪怕是断断续续、一点点的交待,里面都闪烁着领导的思想火花,下来后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就可以比较好地领会领导的真正意图。有时如果自己与领导的思想想法不是很一致,或者感到有的问题领导一时没有想到,或想得不全面,就要主动提出来,有根有据、有理有节地说服领导,争取把好的思想观点写进去,变为领导的思想,变为指导单位工作的依据。但必须调强一点,如果自己的思想想法提出后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就说明与领导意图还有差距,就要舍得放弃,无条件服从。
二、注重把握领导个性,充分体现风格特征
不同领导,由于其在身份、经历、语言、性格、质等个性特点方面的差别,对讲话料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为什么同一篇讲话料在这个领导那里能得到肯定和通过,而到了另一个领导那里却得不到认可?关键是取决于对领导个性特征的了解和掌握,并使自己起草的讲话料与领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因此,起草领导讲话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写出领导的个性特点和风格,防止把不同领导的讲话写成一张面孔、一个模式。也就是说,起草者要站在领导的位置上,把领导写进去,写出特色来,让人一听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讲话,做到“如其人”。要写出领导的风格特征,我感到最需要考虑的有四点:
一是要把握身份特点。决定领导身份特点的一般有这么几个因,一个是工作岗位,领导是军事领导,还是政工领导、后勤领导;再一个是资历,领导是年龄大、资历深的领导,还是年纪轻、资历浅的领导;还有一个是经历,领导是“老基层”出身,还是“老机关”出身。身份不同,讲话的内容、口气、表达方式也有区别。比如,军事领导,通常雷厉风行,给他们起草讲话料,结构、语言要干净利落。政工领导,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给他们起草讲话料,理论性、思想性要强一些。年龄大、资历深的领导在单位中有较高的威和较大的影响,德高望重,给他们起草讲话料,有时为了强调某个问题,口气硬一点没关系。相反,年纪轻、资历浅的领导,给他们起草讲话料,语气上要注意平和,不是特别需要最好不用强硬词句,指出问题或批评人的时候,应谨慎,使用宜于部下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有达。出身是“老基层”的领导,他们从下边一级一级上来,基层经验丰富,对单位情况非常熟悉,给他们起草讲话料要用下边的事例,用事实说话,特别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基层情况要写一些。出身是“老机关”的领导,长期从事机关工作,给他们起草讲话料,当然要求很内行,要特别注意观点的鲜明、结构的合理、料的恰当、事例的典型、语言的准确、字表达的流畅。送审前,一定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对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一定要严格遵照执行,甚至照搬原话。
二是要把握语言特点。这是最能反映领导讲话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的语言特点,我们经常遇到的大致有四种:一种是习惯严谨。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性,用字准确,上下对仗,不用过分的词语,不可随意夸大和发挥。另一种幽默风趣。注重生动活泼,不呆板、枯燥的说教。有时常用一些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以及歇后语、顺口溜,有时还“旁征博引”,以发挥,使讲话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再一种是善于鼓动。语言富有感情,爱憎分明,比较有力量。讴歌赞美时,气势昂扬;批评不满时,严肃激愤。通常用响亮的词,写短话,在视听效果上以激昂来抓住人、吸引人、说服人、感动人、鼓舞人。还有一种是通俗易懂。常常是形象地表述抽象的概念,通俗地阐释深奥的理论,简要地说明复杂的事物,轻松地道破严肃的问题。喜欢用一些地方方言,讲朴实的道理,深入浅出。用语上尽量少用比较生涩难懂的词汇,用简单、明了,甚至口语化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