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美——读《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一有感
前几天,同事“写友”小梁通过向我推送了一篇章——《光明日报》月2日刊发的重磅调研《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以下简称《西海固》一)。因为工作正忙,当时我只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没来得及细看。第一印象,这是篇好章,好东西不少,值得深挖细品。
第二天,小梁的老师、调研组成员之一刘昆也向我推送了这篇章,说是请我指正。
刘昆是国内知名的话题新闻专家,曾次荣获光明日报总编辑奖、总编辑特别奖,现任该报记者部主任。在这样的大家面前,我连评论都底气不足,哪有资格“指正”。
刘昆是我的兄长,也是我心目中的老师。因为工作关系,过去我和他有些交集,交往不,感情不浅,属于一见如故、可以交心的那种君子之交。在我看来,他不仅亦师亦友,在为人为学为上,还是可以“神交”的对象。事实上,我们的交往,不是你来我往,而是来往——包括他本人推送给我看的章,比如这次;的是写友推荐给我看的,还有我自己在媒体上看到的他写的章。
收到刘昆兄的,我又把《西海固》一看了一遍。这次看得比较认真、仔细,毕竟是“长者命、不可辞”嘛!恰逢双休日,我把这篇章从网上下载下来,排好版,静下心,用“点读法”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还与小梁进行了交流、电话交流。
对这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标题好。《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不仅地名上了标题,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儿,个字当中还有2个动词,动感足,正能量充沛。新闻教科书里有个生动的说法:一个动词,胜过一打形容词。标题当中有动词,会让标题一下子就活起来。
其次是开头好。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沿福银高速一路南行,地势越来越高,绿意越来越浓!
一座座新建的青砖黛瓦的房舍掩映在绿荫中,透出勃勃生机。远眺车窗外,辣椒、西芹、甘蓝、黄花菜等彩植物,构成一幅幅绚烂画卷,绕山腰缠绕、缠绕;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漾着粼粼波光。
艳阳、蓝天、白云、波光、绿浪装扮出的六盘山,流光溢彩,巍峨壮观……
好一幅盛世美景!
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各项政策扶持,通过数百万干群倾力奉献,通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西海固,已然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这一彪炳千古的奇迹,令世界惊叹!
这个开头,运用了彩绘的笔法,由远及近,且行且看,所描绘的景象跃然眼前,如同我们就在当地“车游”一般,一下子就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好效果。
写章,好的开头能让人一见钟情。这篇章的开头,妙处在于场景可视,而且是在动态中展示,不仅画面感强,还能以景吸睛,借景带出事。
第三是角度好。全选择了6个视角来审视西海固的变化,分别是:
基础设施提升——强化“骨干工程”,疏通“毛细血管”,筑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