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县地处祖国最北、纬度最高,幅员面积18,233平方公里,人口8.47万,是黑龙江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份。多年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导致全县206个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沟通联系难、开展活动难、党员教育管理难等问题。为探索党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凸显党员主体地位,漠河县委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实施了以“处级领导联系工作点(社区网格、帮扶户)、科级干部联系贫困户(贫困生、残疾户)、在职党员联系责任区(公益岗、服务队)、机关单位联系共建村(社区、非公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工作法,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有效破解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背景和起因】
1、“隔绝于世”的窘境。
漠河县于1917年建立县制,体制上与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由于开发历史较短,基础硬件设施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同时,作为全国气温最低的县份,漠河县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七个多月,冬季大雪封堵山路,偏远村屯就会与外界隔绝,村民们对两、三个月不通车、不通信的状况司空见惯。新理念、新信息、新技术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大多是老人、儿童,有的家庭因没有劳动力或因病,生活较为艰难。
2、“杯水车薪”的尴尬。
漠河县地广人稀,县城距离最远的行政村260公里,两个行政村之间平均距离在100公里左右,而且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农村党员开展的集中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很难组织。漠河县委组织部曾尝试用“流动送学车”把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送到偏远山村,但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下来,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送去的政策、技术和信息也失去了时效性,只能收到杯水车薪的效果,不能同时满足农民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3、“鞭长莫及”的盲区。
漠河县现有党员2743人,其中在职党员1949人。这部分党员除了是工作单位的“社会人”,同样也是所在社区的“自然人”。个别党员认为下了班就是“八小时”之外的自由时间,不用受组织约束、不用党员标准要求。有时言谈、举止与党员身份不符,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如何加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双向管理,特别是“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和管理,让在职党员24小时都能按照“四讲四有”标准约束自己,对于维护党员队伍先锋模范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做法和成效】
1、处级领导联系工作点(社区网格、帮扶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