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冈县紧扣形势变化、立足发展需要、顺应群众期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方式改革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探索了以“12345”为主体架构,由党员和群众直接参与本村本组重大事务的提、评、审、决并全程监督的基层民主治理和协商民主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发展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了社会管理,催生了农村发展新动力,开创了凤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新篇章。
一、背景
(一)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组织以村级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因撤小村并大村后建制村的地域面积较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居住存在地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着“党员管理难、召集党员大会难、开展党的活动难、召开群众会难”四难现象。在主观方面,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对群众的教育管理未纳入议事日程,长期不组织召开群众会,忽视了对群众的教育管理。同时,有的党员干部在面对各种矛盾和群众诉求时工作方法简单,引起群众的抵触和反感。
(二)在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利益关系发生改变,思想观念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政治活动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全面提高,维护正当权益的意识也逐步增强。由于缺少教育、引导、培训,农民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相对滞后,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已主义驱动下,有的农民政治观念淡化,对一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关心、不过问、不支持,集体观念逐步退化;“等、靠、要”思想严重,什么事都依赖政府;部分群众受传统思维影响,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
(三)以前,农村修建公共基础设施,多数依靠农业税来调节老百姓土地占补平衡,现在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的土地还有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政策。当前,国家对农村的公益事业扶持项目资金不足,多数项目是国家出一部分资金,项目的实施完成更多需要老百姓自发主动来完成。但是部分老百姓思想素质不高,发展观念、集体观念淡薄,对改革过程中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漫天要价,对农村公益事业莫不关心,导致项目难以实施落实。
(四)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是基层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提高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前面分析的三个问题,在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新形势下,可谓对症下药、恰逢其时。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一个体系,推进“两个民主”相融互促。针对基层存在的行政干预农村事务现象突出、党员和群众自主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薄弱、基层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形成“两张皮”等问题,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前提,构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相融互促的基层民主议事体系。坚持把事关本组(小区)经济社会发展、公共事务和民生事务的协商、决定、执行等权利交到党员群众手中,通过“直议”,让党员群众由“被动作主”变成“自觉作主”,实现由外力拉动向内力引动的转变;通过双向民主互动,让党的领导方式从行政强制转向民主集中制,实现了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保障了基层党组织的主张与党员群众的意愿高度统一。
(二)夯实两个平台,完善民主架构基层设计。针对建制村地域面积大、群众居住散,党员管理难、召集党员大会难、开展党的活动难、召开群众会难的现象,将组织设置全面延伸至组级,夯实两个议事平台。一是科学设置组级党支部。在村(社区)成立党总支的基础上,按照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在自然村寨或村(居)民小组、相对集中联片区域建组级党支部,实现组织网络全覆盖。二是全面组建组级议事会。在原有村(居)民代表会议和村(社区)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基础上,设立户代表组成户代表会,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通过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村(居)民组长,同时选举5—7名户代表成立组级议事会,为群众议事提供平台。并通过组级党支部引领组议事会、召集党员群众共同议事的形式,促进党群的互动,保证了党内决策和群众意愿共同协商,共同决定,激发了基层党员群众参与本地事务的热情,实现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融互促。同时,组内事务自议自决,为村级组织减少了大量事务性工作,使村支“两委”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谋发展,抓大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