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县以解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开展了“说、听、问”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背景动因
县乡声音在传递过程中有延迟、损耗甚至“变音”。乡镇党委是最基层的党委,应该是离群众最近、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但事实上,就是乡村这段看似最短的距离最容易造成信息的延误、失真。县委在调研走访中发现,群众对农技信息知晓的慢、法律常识了解的少,对上级的一些惠民利民好政策了解不及时、不全面,如有的百姓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大病救助。还有的政策信息在群众口口相传中,被添油加醋、被曲解,造成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间这条基层神经末梢出了问题,党的声音、关怀、政策没有有效的传递到群众中去。
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仍有不同程度的“中梗阻”。“事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去哪办”,“诉求反映完了没人管,没回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等,这是群众路线期间排查出的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突出问题,县委曾对此开展了专项整治,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终究没有走出“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死循环。所以,要想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必须给群众一个“发声筒”。
群众工作没能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泰来县是传统的农业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水平不高,但近些年,县委县政府在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大量资金和政策倾斜农村,使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日渐富裕。为进一步了解群众所盼所想,县民生办随机对全县500户农户进行电话抽查,结果却发现,我们精心组织开展的实事、任务,有的并不是群众目前最需要的,有的政策措施并不是完全符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有的工作落实后没能按照群众的意愿进行必要的调整,结果就是,我们倾尽全力却未能合民心意。
干部作风监管在最基层留有“真空地带”。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重点工作开展,县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三进三服”、“包组联户”、“三包三联”脱贫攻坚等活动载体,推行了基层干部坐班值班、领代办等服务办法,但在考核上多是看报告、查资料,监督手段较为单一,监管范围延伸不够,导致少数干部存有侥幸心理,工作推一推动一动,不注重工作作风转变,弱化了联系服务群众成效。
二、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