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产党员的气味......................................2
2.共产党员的特殊.....................................4
3.共产党员的名义.....................................5
4.共产党员的底色.....................................6
5.共产党员的担当.....................................8
6.共产党员的气质......................................
7.共产党员的吃亏......................................
8.共产党员的形象.....................................2
9.共产党员的自我革命4[repy]3[/repy]
.共产党员的党........................................6
.共产党员的誓词......................................7
2.共产党员的心态.....................................8
3.共产党员的魄力.....................................2
4.共产党员的雅好.....................................2
5.共产党员的群观....................................23
6.共产党员的党性和私情...............................24
7.共产党员的"怕"....................................26
8.共产党员要敢于“钉钉子”............................27
9.共产党员的“干事观”...............................29
2.共产党员的战斗性....................................3
963年月日,焦裕禄收到群来,反映个别干部的问题。他走访调查后很气愤:“少数人已没有一点共产党员的气味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和过去的地主、伪保长无大区别,简直坏极了!”
关于“共产党员的气味”,早在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批评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入党的党员时就已提及:“有些人就是一辈子也没有共产党员的气味,只有离开党完事。”
显而易见,没有“气味”的党员一定是思想上没入党的不合格党员。那么,合格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气味”该是什么“味”呢?
书香味。党章中党员“八项义务”第一项讲的就是学习。学习,离不开读书。有了书香味,乏味的理论学起来便有了滋味。2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开设“干部谈读书”栏目,倡导领导干部把读书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巩固立身之本、夯实从政之基。书香长相伴,书卷气弥漫。书香之“香”,一定不是“胭脂飘香”“玩沉香”。从来读书长精神,有书卷气的党员,往往会远离庸俗之气、浮躁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书卷气的党员领导干部,通常会涵养浩然之气、党性之气。当然,惯用图书装点门面,不管藏书经典,也顶算是理论脱离实际、思维背离行为、思想远离修为的附庸风雅,毫无书香味可言。
泥土味。958年,彭德怀到湖南湘潭考察农村工作,在听取村干部汇报时,还时常脱鞋下田察看农民耕作,脚底下沾满了泥土的清香。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尝风沙五味杂陈,闻泡桐悟百味人生,察民情踏遍兰考大地。“泥土味”源自党员对党的宗旨的自觉践行和对群的深情厚谊,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土的干部肯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有放下架子、甩开膀子、俯下身子接地气,“脱鞋下田”,闻“泥土味”,把脚印留在基层、把汗水流在基层、把好评印记在官兵心里,方能散发出共产党员的芬芳“气味”。
清贫味。“清贫,洁白朴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困难的地方!”翻开党史,老一辈革命家甘守清贫的故事不胜枚举。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同志被俘后敌人“一个铜板都没搜出”,几套旧的汗褂裤,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就算是他全部的财产了。反观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各种诱惑面前“变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甘于清贫。满身铜臭,搞臭味相投的“小圈子”必然不是共产党人的“气味”。共产党人只有守住清贫,才能心底无私,这是共产党人永远追求、永远守的高尚品德。甘于清贫,共产党人的清廉味才会愈发清新。
硝烟味。党内生活,同志之间弥漫“硝烟味”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气味。无论真刀真枪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辣味十足的民主评议,还是常态化的咬耳扯袖,殷殷诤言体现的都是党组织和同志的关爱。投身改革,拭去心底的浮躁,心无旁骛抓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这样的党员离一线最近。
党员的气味就是党性的味道。网络上流行“主要看气质”,流行“颜值担当”,而党员的气味就是党员最好的气质,体现党性担当。
党性强,党员的气味就有浓!一名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党员,“气味”最纯正!
2世纪3年代,我党采纳刘伯承同志的建议,将红军“司令”称呼改为“司令员”,寓意革命队伍中只有分工不同、职责之别,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普通一员。974年3月,开国上将许世友参党小组会,面对“请首长指示”时,他表示“党内一律平等”。
在党内,党员之间都是一律平等的普通一员。习近平同志在参中办机关党委直属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时说:“参支部生活会,我们都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员,这也是作为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平等,是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普通,是不忘初心的党员本色。这种鲜明的政治本色决定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精神高地,强化政治担当,不能脱离群也不能搞特殊。
斯大林在《悼列宁》里写道:共产党员是特殊料制成的。共产党员不能搞特殊,但共产党员有其特殊性。
共产党员的特殊在于不搞特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然而,现实中有些党员却搞起了特殊。有的自视位高权重,不寻求与群打成一片,只追求高人一等;有的会上讲反腐,私下收贿赂,以权谋私,假济私;有的把党龄长当作党性强,把职务高当作觉悟高,不参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党的组织生活,游离于组织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刘少奇曾说,国家困难,我们不能搞特殊,就是国家昌盛了,共产党员也不能搞特殊。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丢失一片人心,丧失一分党性,有损党员身份,玷污党的形象,甚至侵蚀党的肌体。
共产党员的特殊在于不怕吃苦。彭德怀说,我彭德怀参共产党,不是来搞特殊的。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吃苦在前,意味着坚守和奉献,责任和担当。敢于吃苦、甘于吃苦是共产党人的特殊标配,也是共产党人的特殊形象照。这种以党员的带头吃苦换取群的生活之甜的“特殊”,弥漫着党性的味道。
共产党员的特殊在于“享受待遇”。战争年代,某连队党支部有个土规定:凡是冲锋陷阵的突击任务,优先安排给共产党员。在一次
6天6夜激战后,连长分配食品:重伤员每人一个罐头,轻伤员两人一个,共产党员三人一个。所有负重伤的党员坚持要三人分一个罐头,理由是:应该享受共产党员的特殊待遇。这种身先士卒、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擦亮党员的先锋底色的“特殊”,既是荣誉标签,也是终身践行的必修课题。“特殊待遇”享受得越,先进性体现得就越强。
共产党员是平凡的,平凡在人人都是党组织中的普通一员;共产党员又是特殊的,体现在平时让人一眼看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也可以这样说,共产党员所追求和享受的唯一“特殊待遇”,就是群的好口碑。
闲暇翻报,一则旧闻感人心:有人以“党义”为名,年寄钱相助家有困难的郭师傅。后来,大家通过笔迹鉴定得知,“党义”就是身边的共产党员李本枫。李本枫说,以“党义”——共产党员的名义,
给郭师傅汇款,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因为这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不事张扬显修养,隐姓埋名品自高。992年,邓小平两次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资助2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李瑞环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出稿资助48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
名义,首要的一层意思是“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
党员的名义体现的是仰。935年2月,瞿秋白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坚守气节,在被押赴刑场途中高唱《国际歌》,最后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共产党员的名义内含着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追求,蕴含仰的力量。
党员的名义体现的是担当。军事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枚鱼钩,是长征时期一名党员留下的。这名党员奉命照料3名病,他自制鱼钩钓鱼,为病补充营养,而自己却嚼草根和鱼刺充饥,终因饥累倒了下去。至死不忘“党交给的任务”,这种名义有分量,沉甸甸,诠释一份担当,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党员的名义体现的是情怀。有着58年党龄的黄大发,吃尽千般苦,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开凿出万米生命渠。“党员必须吃苦在前”,把“苦”揽给自己,把“甜”送给群,这种名义有味道,甜滋滋,传递一腔情怀,散发党性醇香。
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成为“名义上的党员”:言行不一的“两面人”有之,明哲保身的“老好人”有之,投机钻营的“讨巧人”有之,懒散度日的“稻草人”亦有之……不能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办好事务实事,而是浑浑噩噩不作为、偷偷摸摸干坏事,这势必给党员形象抹黑,让群利益受损。这样的人,哪里配称共产党员?
党员的名义是对党员形象的自觉维护,对党员境界的自觉传递,是党性修养和党员气质的现实呈现,朴、具体而生动。新长征路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党员的名义作出新的响亮回答、付诸新的实际行动、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身为共产党员,都应当问问自己,从内心世界到外在修养,是不是达到了合格共产党员标准?自己身上有没有那些“名义上的党员”的缺点不足?从而提醒自己始终牢记“第一身份”“第一职责”,在传承党的宗旨、擦亮金字招牌、保持先锋底色中,汇聚前行的念之力,砥砺奋发进取之志。
最近听了这样一个故事:革命年代,某连队党支部立了个规矩:凡是冲锋陷阵的突击任务,优先安排给共产党员。在一次6天6夜的激战后,一些党员战士负了伤。连长分配食品的时候,特别关照给他们每人一个罐头。但一些负伤的党员却坚持和其他人一样,三个人分一个罐头,理由是:除流血牺牲的时候,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搞特殊。
按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我们又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共产党员是特殊料制成的。既然是“特殊料”,就必有其特殊性。但这种“特殊”不是脱离群、获取私利、享受超额待遇的特权,而是做贡献、带头实干的模范表率,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先锋底色。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应有本色。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同志曾说:“我彭德怀参共产党,不是来搞特殊的,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吃苦在前,意味着坚守和奉献,责任和担当。敢于吃苦、甘于吃苦是共产党人的“标配”,也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这种以党员的带头吃苦换取群生活之甜的精神,彰显着党性的光芒。
党员身份,意味着高的标准、严的要求、实的行动。如果错误理解党员身份的“特殊性”,滥用手中权力、不履行党员义务,搞个人利益特殊化,不仅会降低自身威,失去群任,还会败坏党的整体形象,侵蚀党的肌体。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在特权思想的驱使下,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使命。有的一副官老爷做派,与群打交道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的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将权看作私器;有的把党龄长当作党性强,把职务高当作觉悟高,不参党的组织生活或不能做到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党的组织生活,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还有的自我要求不高,工作不认真,反而追求高的待遇,谋求高的职位。这样的行为,完全背离了党章的要求。
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标,定位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擦亮党员的先锋底色,既是共产党员的荣誉标签,也是共产党员终身践行的必修课题。
共产党员是平凡的,平凡在人人都是党组织中的普通一员,都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共产党员又是特殊的,特殊在平时让人一眼看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党员应做思想上、工作上的急先锋,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用行动收获群的好口碑,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待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的一年,伴随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全面启动令,“第一茬人”以勇于担当的改革气质,从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
何为“第一茬人”?纵观军史,一代代开拓者胸怀梦想,在创业征程中构筑起一座座精神丰碑。“第一茬人”正是在历次军队编制体制调整的组建、转隶、合并进程中一群群创业人奠基人的集合。“第一茬人”又不仅仅是一群人的集合,而是一代代军人用实干书写的创业史,是仰与忠诚汇聚的担当力量而铸就的精神地标。
担当是军人最耀眼的勋章。“第一茬人”的担当气质体现在服从大局的高贵政治品格,党叫干啥就干啥,在服从中闪耀自身价值;体现在锐意进取的高度行动自觉,干啥就要干好啥,在中流击水的考验中成为中流砥柱。毫无疑问,这是精神的力量、品格的力量和仰的力量。如今,“脖子以下”的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迫切需要涵养官兵“第一茬人”的担当气质。
当好“第一茬人”,尤须涵养勇立潮头的政治担当气质。上世纪6年代,甘巴拉的创业者们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在“伸手触到天,钢钎打不进”的高原蛮荒之地扎根,成为西藏的“第一茬”高原雷达兵,为这支部队注入红色基因,激励着后来人。而说起老航校的“第一茬人”,有人曾赋诗称赞他们的政治担当:创业尝艰辛,无暇论个人,名利双抛却,对党赤子心。当前,“脖子以下”改革幕启,如何做到不讲条件地绝对服从,心无旁骛地干好眼前事应成为共识共为。我们须在纷繁复杂中立稳脚跟,在声喧哗中把准脉搏,强化绝对服从改革、全力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的政治担当。唯此,方能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当好“第一茬人”,尤须涵养舍我其谁的事业担当气质。979年,我国在罗布泊进行核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作为国防科工“第一茬人”的邓稼先深知放射性元的危害,只身走进试验区寻找弹片进行检验。他为国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温暖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改革向纵深推进,仿如负重攀高,在这场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攻坚战中,每前行一步,都须劈波斩浪、越障除险。唯行动上不拖延不彷徨,心齐志坚、勇毅笃行,方能在攻坚克难中彰显党性之纯、能力之真、品行之正。
当好“第一茬人”,尤须涵养实干强军的责任担当气质。23年,某师师长在体制编制调整中,欣然接受改任旅长,高职低配不松劲,勇当“第一茬人”,带出一支能打胜仗的铁甲劲旅。改革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是契机,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唯不守摊敢抢滩、不守关敢闯关、不推责敢担责,方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中立起“第一茬人”好样子。
“第一茬人”的使命责任诠释着军人的牺牲与奉献,“第一茬人”的担当气质里蕴含着强军梦的诗与远方。时代需要中流砥柱的磅礴力量。这个改革的春天里,我们在令声中出发并阔步前进。
前不久,某官方推出一项“测党员气质,你选哪一款”的互动调查,结果显示,干干净净、实干、有正义感成为位列前三的关键词。
那么,到底什么是党员的气质?网上之前流行一句话,“主要看气质”。在笔者看来,共产党人的气质不是“颜值担当”,而是浸透在每一名党员骨髓里的非同寻常的气息,是共产党人灵魂深处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共产党人的气质是正气升腾之气。正气是党员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直接反映,是党员必备的担当之气。党员“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我们党始终坚持真理、弘扬正气,赢得了人民群的拥护和爱戴。充满正气的党员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做人坦荡、做事踏实、谨慎用权、大无私。反之,有的党员丧失正气、滋生邪气,久而久之便会念偏移、道德滑坡,最终丧失原则、丢失党性、脱离群。
共产党人的气质是朝气蓬勃之气。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党员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决定了党的事业兴衰和群基础。少数党员精神懈怠、消极怠慢、状态不佳,不仅与党员身份不符,还损害了党员队伍的威望和形象。党员应该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和敢打敢闯的拼劲,党员应该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
共产党人的气质是底气十足之气。党员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力质与自身气质相匹配,说话办事才有底气。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需要党员不断学思践悟,行动上过得硬,始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问心无愧、一诺千金,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的赖。行动最有召力,党员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培养关爱,回报人民群的拥护和赖。
共产党人的气质是清新弥漫之气。周总理让世人景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艰苦朴、廉洁奉的无私品质。党员应当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动家一分一毫,不拿群一针一线,让身边清气弥漫。党员要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不沾染不良积习,小节上不失节,生活中不失德,保持自身良好的疫力。
党员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天然形成的,靠的是不断塑造和锤炼。共产党员唯有始终把锤炼气质当做终身的必修课,坚持在工作和生活中擦亮党员的闪亮名片,才能塑造出好样子,推动党的事业不断蓬勃向前发展。
如果说甘于吃亏是一种品质,那么乐于吃亏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回到家乡,叔叔埋怨他:“你过去在国民党部队当军长,是有前程的。如今当个共产党,脱下皮靴穿草鞋,天天提心吊胆,你亏不亏?到底图什么?”贺龙坦然地说:“只要革命能成功,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个人吃点亏算什么!”贺龙的这句话,道出了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在我们党9年发展历程中,无数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奉献的楷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展现出实干担当、乐于吃亏的精神风采。
共产党人吃亏,牺牲的是个人利益,成就的是党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群的幸福。在我军建设发展进程中,同样涌现出一批批心里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乐于吃亏的先进典型。导弹司令杨业功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国防事业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记挂着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弥留之际仍发出“出发”的口令;空军老战士、开国少将李中权一生不计名利,96岁高龄时拿出平时积攒的2万元存款向组织交纳党;筑梦蓝天的空中骄子李浩,5年经历5次转隶,无怨无悔,在改革大考中立起了“第一茬人”的好样子……然而,与甘于奉献牺牲自我的“吃亏观”不同的是,当前还有少数党员不愿吃亏,凡事只想占便宜、捞好处。有的晋升慢了感到吃亏,待遇低了感到吃亏,班了感到吃亏,工作面前只知抱怨不懂报恩;有的与上级套近乎挖空心思,与同级争权位剑拔弩张,与部属争利益理直气壮,名利面前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还有的眼睛盯着好处,觉得“非我莫属”,只想当“分子”不愿做“分母”。
凡此种种,都是党性不纯、“三观”错位的表现。这种人缺乏做人做事的大格局,凡事只扒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吃一点儿亏,连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品质和修养都没有,遑论忠诚与仰了。从长远看,甘于吃亏者终究不会吃亏,投机钻营者终会吃大亏。那些一切以自我为圆心,以利益为半径来计算得失的人,好比脱离轨道的流星,背负的个人利益越,坠落的速度就越大。现实中那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看似占便宜于一时,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侵蚀党的肌体,危害党的事业,教训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