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

2025-11-27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目录

1.县人大主任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2

2.县人大主任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8

3.县人大主任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16

4.在XX支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22

5.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28

县人大主任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县人大系统“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专题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改进文风作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文风体现作风,作风关乎形象,更关系到我们人大依法履职的成效。下面,我结合近期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整治公文抄袭、改进文风作风的极端重要性

文风问题绝非小事,它直接关联党风、彰显作风、影响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风问题的本质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人大系统而言,公文和各类文稿是我们传达政令、交流工作、指导实践、履行立法、监督、代表等职能的重要载体。每一份调研报告、每一项决议决定、每一份审议意见,都代表着人权的权威,凝聚着人民的期待,其准确性、实用性、指导性直接决定着人大工作的成效和形象。

当前,全党正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宣战。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均部署推进了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公文抄袭不仅是文风问题,更是作风顽疾。上级下发的相关整治通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文抄袭、照搬照抄,表面是“文风”问题,实则是思想懈怠、责任缺失的“作风”痼疾。若文风不正、文气不纯,报告文件满是“长、空、假”,工作落实停留在“走、看、听”,那么人大工作必然浮于表面,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难以肩负起新时代赋予人大的职责使命。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顾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我县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内在需求,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打好这场文风作风的“攻坚战”与“持久战”。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剖析当前人大文风作风存在的突出短板

近年来,我县人大在文稿质量和工作作风方面总体是好的,但对照上级要求、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勇于正视、深入剖析。

一是在“抄”字上反映出思想懒惰与创新不足。部分同志习惯于当“文抄公”,撰写材料时不愿深入思考,上网搜索、向下索要、四处“借鉴”,简单修改标题和数据便当作成果,致使文件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在一些调研报告、审议意见中,套话连篇,看似全面,实则空洞。这种“拿来主义”的背后,是思想上的“懒惰病”和能力上的“恐慌症”,反映出对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是在“长”字上表现出内容空洞与重点缺失。部分文稿追求篇幅冗长、内容繁杂,动辄引经据典、穿靴戴帽,看似体系完备,但真正有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少之又少。一些调研报告,开头大篇幅阐述背景意义,中间罗列现象却不深入分析,结尾提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建议,耗费大量资源,却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价值。这凸显出我们在提炼重点、把握关键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是在“空”字上凸显出务实欠缺与脱离实际。一些文件和讲话充斥着正确的大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缺乏实际内容和具体措施。在安排工作时,只是泛泛而谈;在总结成绩时,夸大其词。这种形式主义的文风,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人大形象,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四是在“浮”字上体现出调研不深与能力不足。在调研工作中,部分同志存在“走过场”现象,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调研前准备不充分,调研中不善于发现问题,调研后不善于提炼总结。这样的调研无法为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有力支撑,导致监督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深层次看,这些问题也与基层负担过重、评价机制偏差有关。“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报材料”的节奏,让起草者难有时思考调研;过度依赖“痕迹管理”的考核,使得部分干部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材料包装”而非实干上。这些都需要我们系统审视,合力解决。

三、靶向施策,以过硬举措推动文风作风实现根本转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整改。

第一,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文风观。要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全体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优良文风对做好人大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要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和研讨,引导大家树立“文风即作风”的正确观念,坚持“短、实、新”的原则,倡导简短精练、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文风,反对“长、空、假”的陋习。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大家从思想深处摒弃“材料出政绩”的错误观念,树立“实干为民”的务实导向,增强改进文风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完善制度机制,扎紧规范运行的篱笆。制度建设是保障。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公文审核把关制度,明确起草人、委室负责人、办公室、分管领导等各层级审核责任,对公文的政策性、规范性、实用性进行层层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文稿坚决退回修改。要完善调研工作规范,明确调研选题、准备、实施、报告撰写等各环节要求,确保调研深入扎实、报告言之有物。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打破“唯材料论英雄”的倾向,建立以实际成效、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实干上。同时,要将改进文风会风作为常态化监督内容,对发现的抄袭、拼凑等问题严肃处理,形成震慑。

第三,提升能力素养,练好履职尽责的真功夫。改文风背后是强能力。要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写作、调研、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不断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要鼓励深入基层,把“板凳”搬到田间地头、社区企业,倾听原汁原味的群众声音,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文稿创作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富有生机活力。要倡导学习积累,鼓励大家多读书、多看报、多研究政策,不断拓宽视野、积累知识,为写出高质量文稿厚植根基。

第四,坚持以上率下,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改进文风作风,领导干部是关键。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委室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撰写短而精、实而新、解决问题的文稿,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要敢于对形式主义、文牍主义说“不”,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促发展、为民服务中去。要通过“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在全县人大系统形成“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

第五,注重文化培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文风作风的转变,最终需要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要大力倡导和培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负责尽责的机关文化,让“短实新”的文风、“干实事”的作风成为一种自觉追求和鲜明特质。要鼓励创新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在依法履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人大工作更具活力、更富成效。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干部严于律己,知行合一,守住底线,以清正的操守和务实的作风,展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文风作风无小事,一言一行见真章。整治公文抄袭、改进文风作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常抓不懈的恒心和韧劲。让我们以此次专题研讨会为新的起点,从思想根源入手,从具体问题改起,以文风之变促作风之变,以作风之变提履职之效,努力打造与新时代人大使命相匹配的过硬队伍,为助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人大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县人大主任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我认为非常及时、十分必要。这不仅是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我们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效能、树立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良好形象的内在需要。文风不是小事,它直接反映作风,影响党风政风,关乎事业成败。公文抄袭现象,表面上是文字能力、写作态度问题,深层次折射出的是思想懒惰、作风漂浮、担当不足、政绩观偏差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坚决向公文抄袭等不良文风“亮剑”,以此为契机,推动人大机关作风实现根本性转变。

下面,我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严重危害,增强整治行动的自觉性与紧迫性

公文是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形象声誉。公文抄袭,无论是整篇照搬、改头换面,还是东拼西凑、穿靴戴帽,其危害都是多方面的、极其严重的。

一是侵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抄袭的本质是弄虚作假。习惯于抄袭公文的干部,必然疏于调查研究,懒于独立思考,惰于结合实际。他们满足于当“文抄公”、“二传手”,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对实际情况若明若暗,对群众诉求漠不关心。这种“拿来主义”盛行,必然导致工作脱离实际、决策脱离民意,使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丧失殆尽。我们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每一项决议决定、每一次审议监督,都必须建立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如果连基本的公文写作都靠抄袭,我们如何能精准把握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汇聚民智?如何能保证作出的决议决定符合县情实际、符合人民利益?

二是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公文抄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和“温床”。一些单位和干部为了应付检查、完成任务,把精力放在“造材料”、“凑字数”上,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不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各种报告、总结、方案看似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实则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多是“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这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更使得中央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在层层“抄袭”中变形走样、落不了地。人大作为监督机关,如果我们自身的公文都充斥着形式主义,我们又怎能理直气壮地去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是扼杀干部队伍的创新能力。公文写作的过程,本应是学习政策、研究问题、谋划思路、总结经验的过程,是锻炼干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抄袭则直接扼杀了这一过程。长期依赖抄袭,会导致干部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变得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不敢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拿不出新思路、新举措,只能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外地经验,或者沿用老套路、老办法,这如何能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能创造性地开展好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

四是损害人大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公文是机关的脸面。一份内容翔实、思路清晰、文风朴实的公文,能展现一个机关严谨、务实、高效的形象。反之,一份东拼西凑、漏洞百出、脱离实际的公文,则会让外界对这个机关的工作状态、干部素质、履职能力产生怀疑。如果人大的调研报告、审议意见抄袭网络或兄弟县市,如果人大的决议决定脱离本县实际,我们如何取信于民?如何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损害的不仅是机关形象,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威信。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整治公文抄袭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铲除这一顽疾。

二、精准把脉公文抄袭的深层根源,找准整治行动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公文抄袭问题屡禁不止,有其复杂的成因。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一是思想认识“滑坡”,政绩观出现偏差。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责任心缺失,把写公文视为负担,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有的存在“过关”思想,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交差就行,不求质量高低。有的政绩观不端正,热衷于“材料出政绩”,工作没做多少,却在材料上“精雕细琢”,甚至弄虚作假。这种思想上的“总开关”没拧紧,是公文抄袭产生的总根源。

二是能力本领“恐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有些干部理论功底不扎实,政策把握不透彻,情况掌握不全面,导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面对写作任务,感到无从下手,只能依靠抄袭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历练和实践经验,写出来的东西容易“飘在空中”,不接地气。同时,一些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足,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深入一线“解剖麻雀”不够,手中没有“第一手资料”,写作时自然只能“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炊”。

三是制度机制“短板”,导向作用发挥不足。一方面,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有时过于注重材料的数量和形式,而对其实质内容和落实效果关注不够,客观上诱导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行为。另一方面,公文审核把关不严。一些机关对公文的政策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缺乏严格的审查程序,使得一些抄袭、拼凑的公文得以蒙混过关。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对公文抄袭行为往往批评教育了事,缺乏硬性的约束和惩戒,震慑力不足。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篇)关于“整治公文抄袭改文风转作风”的研讨发言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766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