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3月派驻以来,XX村驻村工作队在XX、XX和镇XX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建强组织、兴村富民、优化治理、服务群众”四项职责,坚持“身入心入、实干实效”原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五年来,工作队与村“两委”协同发力,推动XX村实现从“后进薄弱”到“示范引领”的转变。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规范组织生活。协助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制定《XX村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将参与组织生活、服务群众等纳入量化考核。五年来,党员参会率从62%提升至95%。
优化班子结构。协助培养3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进入村“两委”,发展预备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8名,解决“青黄不接”问题。建立“老党员带新党员”结对机制,提升班子战斗力。
强化阵地建设。争取资金120万元改造村级活动场所,增设党群服务站、农家书屋等功能区,实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
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2023年获评“镇先进党支部”;
党员带头作用凸显,在2022年抗旱保苗中,32名党员义务值守灌溉渠15天,保障800亩农田用水;
村民对村“两委”满意度从2021年的78%升至2025年的98%。
精准规划引路。编制《XX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确立“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主线。召开村民代表大会23次,确保规划“接地气、能落地”。
盘活资源资产。整合闲置土地210亩,引进“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果蔬种植合作社,吸纳社员128户。推动土地流转率从35%提升至85%。
强化技术赋能。联合县农技站开展培训42场,推广水稻旱育秧、林下养鸡等实用技术,惠及农户600余人次。
集体经济翻番: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5.8万元增至2025年的32万元;
特色产业壮大:建成50亩大棚蔬菜基地,年产瓜菜300吨,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发展稻田养鱼200亩,亩均利润提高40%;
就业渠道拓宽:创建“扶贫车间”2个,解决留守妇女、老人就业83人,人均月收入1800元。
补齐设施短板。协调项目资金48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8.2公里,实现“户户通”;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网12公里,惠及全村412户。
优化公共服务。推动村卫生室升级,配备全科医生1名、常用药品50余种;新建文化广场2处,组建广场舞队、锣鼓队,丰富文化生活。
兜牢民生底线。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28户脱贫不稳定户落实“一户一策”,发放临时救助金15.6万元。
行路难变通畅路: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农用车直达田间地头,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30%;
用水难变放心水:村民王大爷感慨:“再不用半夜排队挑井水了,水管一拧,清水哗哗来!”;
就医难变家门口:2023年村民李婶突发腹痛,村医10分钟到场处置,避免病情恶化。
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由党员、乡贤担任网格员,包片负责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工作。
完善村规民约。修订《XX村村规民约》,新增“红白事简办”“垃圾分类”等条款,通过“积分超市”激励遵守,兑换物品价值3.2万元。
深化法治建设。设立“法律明白人”12名,每季度开展普法讲座,成功调解宅基地纠纷、赡养矛盾等47起。
矛盾纠纷锐减:2021年调解纠纷58起,2025年仅9起,同比下降84%;
环境焕然一新:拆除乱搭乱建43处,户厕改造率100%,获评“省级卫生村”;
乡风显著改善:2024年村民张某嫁女,主动取消“高价彩礼”,节省开支6万余元。
抗疫一线守阵地:2022年XX期间,工作队全员驻守卡点56天,配送物资2.3吨,保障村民零感染;
抗旱防汛保民生:2023年大旱时协调水泵12台,保灌农田1200亩;2024年暴雨中转移群众37人,零伤亡;
雪中送炭暖人心:2025年初寒潮期间,为孤寡老人送去棉被60床、取暖设备28套。
党建是根:只有支部强起来,群众才能跟上来;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XX村驻村工作队2021-2025年驻村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630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