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XX区园林绿化局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将XX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任务。本年度,全局上下聚焦主责主业,通过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在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为全面总结经验、剖析不足、明确方向,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我局紧密围绕保护区的核心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各项管理保护工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管理水平的双提升。
(一)保护区生态概况与核心指标
XX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区XX方位,是我区乃至周边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保护区总面积约为42848.4公顷,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技术规范,科学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大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4720.8公顷,占比34.4%,实行最严格的封禁保护;缓冲区面积11101.3公顷,占比25.9%,主要用于缓冲外界干扰;实验区面积17026.3公顷,占比39.7%,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
截至2025年10月底,保护区的关键生态指标持续向好。区内主要河流干流及重要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9%,形成了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保护成效的核心标志。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共记录有维管束植物约2819种,陆生脊椎动物约382种,其中包括黑鹳、金雕、秃鹫、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红翅旋壁雀、红尾水鸲、苍鹭、北红尾鸲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这些物种的频繁活动,直观反映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年度重点工作举措与成效
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我局以“四措并举”为总抓手,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
1.深化宣传教育,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为提升全社会对自然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我局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宣传。依托XX自然教育基地,将宣传触角延伸至基层社区与乡镇。全年累计向游客、周边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发放《致游客的一封信》、《自然保护区法规选编》等宣传材料超过8000余份。同时,联合教育部门、属地政府组织开展了“守护生命之河”普法宣讲、“探秘自然”生态课堂等系列主题活动15场次,有效提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率和公众认同感,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强化巡护监管,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有效的现场监管是保护区安全的基石。我局坚持常态化巡查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巡护队伍。截至目前,全年累计组织开展日常巡护122次,投入巡护力量达到303人次,重点对核心区边界、重要水源地、珍稀物种栖息地等关键节点实施了全天候、全覆盖的动态监控。通过建立精细化的巡查台账制度,对发现的违规垂钓、非法捕捞、私设营地等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上报。本年度,共计对46起轻微违规行为开具了整改告知书并监督其整改到位,有力维护了保护区内良好的生态秩序与管理秩序。
3.深化部门协同,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针对保护区管理涉及面广、执法难度大的特点,我局积极牵头,主动联动区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及相关属地政府,建立了常态化的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该机制明确了信息共享、联合巡查、案件移送等具体流程,形成了强大的监管合力。年内,共组织开展针对电鱼、毒鱼、炸鱼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专项联合执法行动12次。行动中,共计清理收缴各类地笼、丝网等禁用渔具400余米,粘网5具,对企图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分子形成了强有力的法律震慑,成功构筑起水陆统筹、反应迅速的立体化防护网络。
4.彰显保护成效,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
在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的推动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最为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恢复。今年以来,我局监测人员及众多摄影、观鸟爱好者在保护区内多次观测并记录到黑鹳、金雕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清晰影像。此外,白尾海雕、红翅旋壁雀、红尾水鸲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指示性物种,其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水生生物方面,通过对非法捕捞行为的严厉打击和对水质的持续改善,区内鱼类种群结构逐步优化,原生鱼类数量有所回升。这些积极变化,是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也是对我局管理保护工作的直接肯定。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XX区园林绿化局2025年度XX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情况报告(精品)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78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