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而非仅着眼于当下的分数与短期成效。当我们将目光从“一时的优秀”转向“一生的发展”,便会发现,真正的教育应围绕孩子的终身发展、终身幸福与终身成长展开,在习惯、能力、学习认知三个维度播下种子,让孩子在漫长人生中持续汲取养分,成长为独立、幸福、有潜力的个体。
一、以终身发展为基,筑牢习惯的“成长基石”
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行为模式,良好的习惯如同为孩子装上“自动驾驶系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无需刻意用力,便能自然走向正向轨道。立足孩子的终身发展,培养作息、家务、运动三大习惯,正是为这一系统搭建核心框架。
规律作息是终身健康的“底层代码”。童年时期的作息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与认知能力,更会内化为成年后的生活节律。如今,不少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学业压力等原因熬夜,不仅导致白天精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下来还会损伤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家长与学校需共同构建“作息守护机制”:学校通过合理安排课后服务时间,避免作业过量挤占休息;家庭则应制定固定的作息表,比如小学阶段20:30前入睡、初中阶段21:30前入睡,同时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用亲子阅读、轻声交流替代屏幕刺激。当规律作息成为习惯,孩子会在成长中逐渐体会到“精力充沛”带来的优势——课堂上思维更活跃、运动时耐力更强,成年后也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休息,避免因作息紊乱引发健康问题。
家务劳动是终身独立的“生存课程”。许多家长存在“重学习、轻劳动”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行”,却忽略了家务劳动对培养责任感、自理能力的关键作用。事实上,叠被子、整理书桌、洗碗、扫地等看似简单的家务,本质是在教会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让学生每天承担15分钟家务,一学期后,参与实验的孩子不仅自理能力显著提升,在班级活动中也更愿意主动承担任务,责任感更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合适的家务:3-6岁孩子可负责摆放碗筷、整理玩具;7-12岁孩子可承担扫地、洗碗、照顾绿植;13岁以上孩子可参与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间。当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付出就有收获”,不仅能学会独立生活,更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培养感恩之心,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走向社会,在合租、组建家庭、职场协作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
坚持运动是终身活力的“能量源泉”。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塑造孩子的意志品质与情绪调节能力。现代社会“久坐模式”盛行,不少孩子课余时间沉迷电子产品,导致肥胖、近视率上升,甚至出现情绪低落、抗压能力弱等问题。教育部明确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正是为了让运动成为孩子的习惯。家长与学校可共同营造运动氛围:学校可开设跳绳、篮球、武术等特色体育课程,定期举办运动会;家庭则可选择亲子运动,如周末骑行、傍晚散步、假期爬山。长期坚持运动的孩子,不仅身体素质更好,在面对考试压力、人际关系挫折时,也能通过运动释放情绪,展现出更强的韧性。这些能力将伴随孩子一生,帮助他们在快节奏的成年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二、以终身幸福为向,培育能力的“核心素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发言:以“终身”为尺,绘就孩子成长的长远图景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58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