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利用半天时间,实地调研了部分房地产项目和建筑业企业,察看了在建工地的进展情况,总体上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刚才,市住建局、XX控股集团等几家单位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既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讲得都很实在,也很有见地。下面,结合上午的调研情况和大家的发言,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推动两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房地产和建筑业,历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这两个行业唇齿相依、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说,房地产市场的冷暖,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的兴衰;建筑业的强弱,也深刻影响着房地产品质的优劣。稳住这两个行业,对于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惠民生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召开这次专题座谈会,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共同研究和谋划推动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房地产和建筑业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和调整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从挑战来看,市场的深刻调整带来了现实压力。受宏观经济环境、人口结构变化、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我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约8.5%;全市商品住宅库存量攀升至约750万平方米,按照近期的销售速度测算,去化周期已经达到了25个月左右,高于18个月的警戒线。这表明市场观望情绪较浓,有效需求略显不足,房企面临着去库存和回笼资金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传导,也给建筑业带来了直接冲击。订单减少、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压缩,成为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从行业自身来看,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过去几十年,我们两大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扩张和高周转模式。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房地产领域,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过去那种标准化的、千篇一律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改善性居住需求。在建筑业领域,传统的人海战术、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与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格格不入。产业升级、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两大行业必须跨越的关口。
但是,我们既要正视挑战,更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必须看到,支撑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发展机遇正在不断涌现。
第一,发展的动能正在积蓄。虽然总量增速放缓,但结构性机会巨大。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向往,就是我们最大的市场潜力。今天上午我看到的XX区一个新建商品住宅项目,他们在户型设计、绿色建材、智慧家居方面的探索,就很好地回应了市场的新需求。这说明,只要我们能提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产品,市场需求就会被激发和释放。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仍在持续推进,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新增城镇人口,这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基础性需求。特别是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的全面铺开,将为房地产和建筑业开辟出万亿级的新赛道。
第二,产业的根基依然坚实。我市建筑业素有“铁军”美誉,拥有一批像XX控股集团这样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龙头企业,也培育了一支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产业队伍。2024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4100亿元,同比增长6.2%,在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3250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占比达到56%,成为稳定增长的“主引擎”。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建筑业家底厚实、韧性十足。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支持有力,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第三,政策的红利持续释放。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旨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刻领会、精准把握、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同志们,看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关键就在于行动。我们必须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彻底告别过去对土地财政和传统基建的路径依赖,以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全力推动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精品)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55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