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县委党校,围绕“练就项目谋划‘真功夫’,提升高质量发展‘硬实力’”这个主题,和大家作一次交流。安排这样一堂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动员全县上下的思想和力量,共同研究和探讨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我们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项目谋划,为XX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抓手。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项目,长期还是靠项目。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发展成果,都凝结在过去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之上;我们明天想要实现的一切发展蓝图,也必须落实到未来一个个坚实的项目之中。因此,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上,每一位在座的同志,作为全县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层级和领域的界限,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经验的交流,共同围绕县域发展大局,全面提升项目谋划的能力,增强我们运用产业化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富有创意、饱含潜力、能够重塑XX未来的“金点子”,通过科学的论证、精准的谋划、有力的推动,转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地的好项目、大项目。
一、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的认识。项目建设绝不是发改、财政、商务等几个经济部门的事情,它是关乎全县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是检验我们各级干部能力和作风的“试金石”。
第一,项目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投资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力,项目的本质就是有效投资的载体。回顾过去,无论是“十五”期间我们完成的近150亿元投资,还是“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我们上马的一批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都为我县的经济总量扩张、财政收入增长、城乡面貌改善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撑。面向未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如果我们不能在项目数量、投资体量和建设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发展就会失速,差距就会拉大,我们就可能在百舸争流中落于人后。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全县“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50亿元,有力支撑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展望“十五五”,要实现我们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没有年均百亿以上的投资强度,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些投资,不会凭空而来,必须依靠我们谋划、争取和落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
第二,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加速器”。一个地方的产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其产业结构是否优化、产业链条是否完整、产业生态是否健康。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项目建设来调整、来塑造。一个优质的龙头项目,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形成,催生一个产业集群的崛起。过去,我们的一些传统产业之所以面临瓶颈,根源在于缺乏能够引领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我们的一些新兴产业之所以“只开花不结果”,关键也在于缺乏能够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核心项目。因此,谋划项目,绝不能仅仅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必须紧紧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的目标,用项目的“增量”来调整产业的“存量”,用项目的“高质量”来引领产业的“高层次”。一个投资50亿元的新材料项目,可能彻底改变我县工业的短板;一个投资30亿元的文旅融合项目,可能让我们长久以来的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便是项目的“蝶变”效应。
第三,项目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压舱石”。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项目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无论是修建一条新的道路、一所新的学校、一座新的医院,还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好的项目,可以创造更优美的城乡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XX、扎根XX,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最终实现聚势蓄能,惠及一方百姓。可以说,每一个民生项目,都是一块温暖人心的“压舱石”,都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的体现。抓好项目建设,就是我们践行初心使命最直接的行动。
二、审时度势,清醒认识“十五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谋划项目,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有清醒的判断。“十五五”时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对XX县而言,这五年既充满了严峻的挑战,更蕴含着重大的历史机遇。
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这给我们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市场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那种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周边的兄弟县市都在奋力奔跑、争抢资源,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空前巨大。从自身看,我县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环境、能耗等要素制约也日益趋紧。这些都是我们在谋划“十五五”项目时必须正视和破解的难题。
但我们更要看到,挑战之中孕育着更大的机遇。谁能看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一是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党中央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们这样的生态优势地区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国家对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类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都为我们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我们的生态资源、农业基础、红色文化,都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这些优势和政策精准地“翻译”成一个个符合投向、具有竞争力的好项目。
二是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换道超车机遇。当前,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绿色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这为我们这些后发地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我们或许在传统赛道上不占优势,但可以在新赛道上实现并跑甚至领跑。譬如,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风、光、水资源,谋划一批新能源项目;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态优势和中药材种植基础,发展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和文化旅游,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这要求我们的眼光要更远一些,思维要更新一些,敢于谋划一些代表未来方向的引领性项目。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稿:练就项目谋划“真功夫”提升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39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