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从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监管流程等多个方面适应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战略要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国有企业监管提出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监管体制也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和调整。
为解决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效率低下、资产流失等问题,1988年以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成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核心职能是维护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从中央到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探索逐渐展开,将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开的“承上启下”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2003年3月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之前的多头监管局面得以改变,从机构设置上实现政企政资分开,从职能划分上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初步搭建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组织框架,为集中精力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新时代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一阶段国企监管呈现出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监管体系,探索“数据、流程、权责、风险”四维穿透式监管,实现“放得活”与“管得住”的有机统一。
构建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体系的现实意义
从表象看,国有企业监管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破除有效监管的技术障碍,尤其是国企、监管部门、相关部门之间“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造成的系统孤岛与数据壁垒,以及由此形成的监管盲区。此外,企业市场运营、生产管理、投融资等数据来源及标准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监管风险预警能力。目前传统的手工填报、定期审计等监管方式,信息传递链条冗长,过度依赖事后追责,致使监管响应滞后,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更深层次看,部分监管机构仍延续“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的传统模式,监管理念的行政化管控惯性阻碍了市场化监管机制的有效构建,导致市场化考核工具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管资本”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地存在预期偏差。
面对上述监管难题,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成为破解困局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新,更是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针对传统监管模式中理念滞后、信息孤岛、机制僵化与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构建智能化的数字监管体系能够实现治理效能的根本性提升。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的本质在于构建全周期、穿透式的智能治理体系,其核心逻辑体现为三个层次的系统性革新。一是监管模式转型。以数字化为底座的动态监测机制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审查”转向“过程管控”,依托实时数据追踪与智能分析平台,精准捕捉资金异动、业务偏离等风险信号,提升违规行为的识别效率,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二是决策能力升级。智能化决策系统突破人力监管局限,将专业判断转化为算法模型,既弥补专业人才缺口,又大幅提升监管响应速度,实现风险预警、研判、处置的闭环管理。三是数据网络重构。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搭建全流程数据网络,打通企业总部与各级子公司的信息通道,将分散的经营数据转化为标准化的监管要素,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深度融合,消除因系统割裂形成的管理盲区,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数字化监管以数据驱动重塑监管生态,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从行政管控向价值创造转型,为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支撑。
构建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体系的实践探索
以构建“3+N”国资监管数据资源库及指标体系为重点的国资委国企监管系统,自2020年建成以来,为实现监管数据动态采集、智能分析的“穿透式监管”多重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加快推进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逐步展开,体现出重在提升功能价值、强化战略导向,最终实现国企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
构建“全域覆盖、智能协同”生态,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穿透式监管。国有资产规模庞大且层级体系复杂,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数据孤岛、标准差异、动态追踪困难等突出问题,极易导致资产流失风险和政策执行偏差。尤其在“管资本”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实现全口径、全周期、穿透式监管已成为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关键支撑。从地方实践看,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智能化监管平台,既是破解跨部门协同难题的技术路径,更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制度创新。山东省致力于打造“全域覆盖、智能协同”的国资监管新生态,16市国资委均已建设符合地方实际的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并逐步向县级覆盖,实现“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国企组织基本信息、大额资金流动等关键数据实时对接,实现国资监管数据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
嵌入智能风险防控模块,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防线。国有资本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秩序稳定中具有战略地位。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传统国企资金监管模式存在风险监测手段少、资金风险闭环管控能力弱、债务风险暴露不及时等短板,难以及时捕捉资金异动信号。国有企业肩负着国家战略实施和民生保障使命,其资金链安全关乎社会大局,建立智能化风险防控机制已成为新时代国资监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重庆市国资委通过打造“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的智慧型国资“监管大脑”增强风险监测和防控能力,推动监管模式革新,逐步形成市国资委、集团/区县国资监管机构、子企业三级系统贯通的监管格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加快构建国有企业数字化监管体系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048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