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与外源支持的调研报告

2025-10-05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依据其依赖的资源类型和发展自主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动期,乡村发展主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以及直接经济补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乡村发展缺乏自主可持续的经济活动,自我发展能力尚未形成。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初步完善,进入过渡期,产业发展与外源支持并存,乡村逐渐培育出自己的经济增长点,但尚未完全摆脱对外来援助的依赖。此时,产业链条初具雏形,其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仍需外力支持来巩固和提升。最终,乡村发展迈向自主产业驱动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立期,实现了经济的自我循环和生态的良性发展,并通过产业创新、文化旅游等方式实现增值扩张。

相较于平原地区,山区的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特殊性。首先,地理环境的约束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强化了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与发展的滞后性。同时,市场准入和信息闭塞削弱了市场竞争力,限制了其参与市场的能力,降低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第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增加了发展的复杂性。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但作为生态敏感区域,山区的乡村振兴需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产业规划中。这要求更精细的政策指导和技术投入,以确保经济增长不牺牲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第三,社区组织和人力资源的匮乏阻碍了发展的阶段性跃迁。人口外流导致的山区社区自组织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缺乏熟练劳动力和创业精神,阻碍了产业的自主发展。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成为摆在山区乡村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xx市x沟域的调研分析,聚焦于山区沟域地区乡村的内生发展与外源支持的交互作用,重点探讨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沟域乡村在振兴方面的困境、现行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二、调研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xx市“沟域经济”发展脉络

“沟域”作为山地或丘陵地区被沟壑或河谷分割而成的特殊地理单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经济发展的受限性并存。改革开放初期,xx地区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粗放型采矿业,虽然带来了一时的经济增长,却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保障人民生命健康,xx市自20xx年起逐步关停沟域内矿场,但这也导致居民收入锐减,出现了“脱福返贫”现象,沟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破解发展困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20xx年,政府开始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流域治理、矿山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并逐步明确了“沟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沟域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优势和区位特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以及绿色经济等多元化产业路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已建成xx条市级重点沟域,这些沟域在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调研地点与调研方法

调研地x沟域位于xx市西部山区,距离xx市中心约xx公里,原为x乡,20xx年“撤乡并镇”,取消了乡级建制。沟域下辖x个行政村,总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xxx米至xxxx米之间,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森林、水资源以及独特的田园风光。沟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明清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沟域内村庄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差距较大,呈“三大村、三小村”的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和有限的农业生产,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近年来,沟域内各村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依托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沟域,积极推动乡村振兴。

2024年x月,调研团队通过为期x天的田野调查,对各村两委干部及第一书记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同时与村民深度交流,主要走访调查村民的生活情况。研究旨在总结经验,揭示矛盾,并提出对策,客观反映山区沟域地区乡村振兴的深层动态及参与主体的需求。鉴于x沟域乡村的同质性特征,本文聚焦于区域共性问题和特殊案例,下文中直接提及的有:示范村S村、明清古村落Y村以及第一书记帮扶村Z村。

三、多维困境与策略性突破:基于实地调研的分析

(一)乡村产业:政策红利与自主探索

1.S村收入来源的事实描述

在x沟域的x个村庄中,S村作为中心村落,也是原x乡政府所在地。20xx年以前,S村主要依赖于国家提供的公益金,村集体自身的收入极其有限,年收入通常不足xx万元。自2015年起,村庄的收入结构逐渐多元化。当前,S村的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占地补偿及理财收入,20xx年获得的xxxx万元公路占地款,这笔钱通过存款理财每年产生约xx万元收益;二是造林项目的土地流转费和荒山出租收入,为村集体提供稳定收入;三是盘活的闲置资产,S村将旧学校改造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获得约xx万元固定租金;四是红色旅游收入,涵盖红色纪念馆门票、讲解费等,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xx年的xx万元增至20xx年的xxx万元。

20xx年,S村获评xx市沟域示范村,未来预计将有xxxx万元拨款用于村庄提升改造和产业发展。以20xx年为分水岭,S村的收入结构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持续推进的“三变”改革使得村民有机会获取政策红利。虽然收入总量有所改善,但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性财政补贴和区块规划红利,非持续性和政策依赖性较强。

2.沟域内乡村的产业探索

在山区乡村的产业发展中,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是两大主要路径。x沟域内的特色农产品是红头香椿,各村都有种植,每年产季通过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近年来,沟域内会自发组织香椿采摘节,通过预售和拍卖活动吸引企业认购。借助与当地农校的合作契机,沟域也进行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的尝试,建成了一条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但受季节性限制,产能利用率不高,调研期间加工厂处于闲置状态。除此之外,沟域还在有意打造“一村一品”,发展如蜂蜜、杏仁、香梨等农产品。但由于体量较小,缺乏SC食品安全认证等原因,市场准入受限,主要通过农户直接销售或者自产自销。

在乡村旅游方面,x沟域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通过设立工作室、举办活动等方式,整合沟域内分散的资源,形成发展合力,逐步构建起以红色旅游为引领,绿色农业、乡村民宿、特色产业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的红利效应也初步显现,吸引了部分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从事餐饮经营行业。外部资本也开始关注x沟域的旅游发展潜力,沟域内的民宿产业目前主要由外部企业投资运营。由于旅游起步较晚,游客大多是以政府单位为主,组织学习红色事迹。娱乐配套设施不够,游客吸引的广度有限。

(二)乡村建设:居民意愿与建设自主权

1.文化遗产保护与住房需求的矛盾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山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与外源支持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02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