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要“拜师学艺”走稳基层路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今年的9月10日,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其所蕴含的“求学敬师”精神内核,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作为选调生,我们要永葆“学子”心态,主动走进基层这片广阔的课堂,不断汲取成长进步的丰厚滋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智慧与力量。
拜理论知识为师,补足精神之“钙”。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浩瀚的理论知识宝库,如同一位博大精深、沉默而睿智的导师,蕴藏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引我们前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灯塔”。拜理论知识为师,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何以成功、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内在逻辑,从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风浪考验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始终确保事业发展的正确航向。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行动就容易陷入盲目和被动,甚至可能偏离目标。我们必须将系统学习、深入钻研理论知识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责任和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要下真功夫、苦功夫,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悟,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觉运用这一科学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持续加强思想淬炼,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拜村委干部为师,提升业务之“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干部长期奋战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他们直面最尖锐的矛盾,处理最复杂的事务,熟悉乡情民意,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拥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群众工作艺术和灵活处置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拜村委干部为师,就是要学习他们基层实践的“活知识”“真功夫”和“硬办法”。向他们学习,就是向实践学习。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近距离观察他们如何宣传党的政策、如何组织动员群众、如何化解矛盾纠纷、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如何加强基层治理。要勤于请教、善于发问,学习他们立足实际、灵活变通的创新思维,学习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直面问题、敢于碰硬的斗争本领,学习他们语言朴实、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沟通艺术。要通过深入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做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真正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和“硬脊梁”,使自己成为推动工作、落实任务的实干家。
拜人民群众为师,学习为民之“道”。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他们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富有首创精神,很多解决问题的好思路、好办法都来自于群众的实践创造。拜人民群众为师,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充分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的决策才能更科学,工作才能更接地气,事业才能拥有最广泛最深厚的根基。我们必须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怀着强烈的公仆意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主动走到群众中间去。要畅通渠道“请进来”,敞开大门“迎群众”,更要多采取“一线工作法”,“蹲点”调研“访群众”,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收集第一手资料。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群众的学生,虚心向群众请教学习,善于从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付诸实践。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不断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滋养初心、践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声“老师好”致敬新时代大先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2025年9月10日,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从窗明几净的校园课堂,到充满烟火气的基层一线,那声稚嫩却真挚、简洁却厚重的“老师好”,始终萦绕在耳畔,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笃定前行。在基层奋斗的岁月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时而激昂振奋,时而温柔缱绻,始终回响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基层这方广阔而厚重的舞台上,以师者为榜样,用初心坚守使命,用行动诠释担当,用心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奋斗华章。
以“师者传道”为灯,在基层沃土中播撒信仰火种,让“老师好”的敬意融入精神血脉。老师,是信仰的播种者,他们用深邃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在我们心中种下对真理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从课堂上讲解家国情怀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到阐释人生价值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师者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发芽。广大基层工作者当以“师者传道”为指引,将老师传递的信仰力量化作前行的动力。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到基层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要像老师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向群众传递党的政策温暖、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基层沃土中播撒“信仰火种”,让“老师好”所蕴含的敬意,真正融入自己的精神血脉,成为支撑自己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
以“师者授业”为基,在实践磨砺中锤炼过硬本领,让“老师好”的感恩化为实干担当。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倾囊相授,将专业知识、实用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为我们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课堂上,他们耐心讲解难题;实验室里,他们悉心指导操作。这份“授业”的恩情,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自我。身处基层,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广大基层工作者更要以“师者授业”为基础,常怀感恩之心,把提升本领作为终身课题。要主动向书本学习,钻研基层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要积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借鉴他们处理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宝贵经验;要勇于在实践中学习,敢于直面困难挑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让“老师好”的感恩之情,转化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实干担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应群众的期待。
以“师者解惑”为钥,在为民服务中破解急难愁盼,让“老师好”的回响萦绕初心征程。老师,是困惑的解答者,在我们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他们总能用智慧的话语为我们指点迷津,帮我们拨开迷雾、找到方向。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只要向老师请教,总能得到温暖的回应和有效的解决办法。基层工作中,群众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政策不理解、诉求难表达、问题难解决等。广大基层工作者要以“师者解惑”为钥匙,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要主动深入群众,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像老师一样,用真诚的态度、专业的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思考、多调研、多尝试,努力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让“老师好”的亲切回响,始终萦绕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征程上,成为我们不断践行使命、服务群众的不竭动力。
从校园到基层,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老师好”所承载的敬意与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教师节,让我们再次向所有师者道一声“老师好”,并将这份情感转化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续写师生情的崭新篇章,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荣光。
写在教师节:致敬教育沃土上的躬耕者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5篇)2025年教师节文稿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958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