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百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刻理论和生动实践,具有周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必须深刻领悟、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作风的理论渊源
中华文明对“风”这一自然现象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逐步从自然现象拓展至人文领域,成为社会观察工具与政治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的作风”一词并未直接下定义,主要聚焦风气、习气、风尚等方面谈党的作风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始终保持着高度自觉,持之以恒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风”的思想理念。3000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四方风”的记载:“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从周代起,“风”的概念由自然现象向人文领域拓展。《诗经·国风》体现的采风制度标志着“风”正式成为社会观察工具,汉代乐府“观风知政”则将其制度化,形成“采诗官—风俗—考正”的政治反馈机制。《说文解字》以“风动虫生”释“风”,揭示自然风化作用与社会教化的同构性,认为如同春风唤醒蛰虫,人文教化能激活道德自觉。从自然之风到人文之风,从民风到“君子之德风”,“风”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重要的政治概念。孔子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命题,首次将统治者的作风看做社会风尚的源头。此后,《毛诗序》提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白虎通义》提出“教者,效也”,将“风俗”定义为“上为之,下效之”的教化过程,使“风”衍生出“风化”“风气”等政治伦理概念。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智慧在于“风教”,即以“礼治秩序”通过文化浸润实现整合。钱穆也指出中国治理的精髓在于“风气养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风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的社会观察和对比,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具备良好的风气、习气、风尚等。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写道:“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秀品质受到损害或者完全衰落了,而贪婪、奢侈和放纵无度之风却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能称为幸福时代……”恩格斯特别反感并抵制不正之风,他在致玛丽亚·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又吃又喝,而事后又把这些事议论一番,这根本不是我的作风”。在从事革命的过程中,列宁注意到党内存在的不良习气,提醒广大党员加以注意并革除这些不良习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批评一些干部中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提出要“打倒装腔作势的作风!认真进行整顿纪律、加强组织的工作”“必须同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进行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系统论述并首次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体系。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讲话,强调:“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这篇标志性讲话阐明了党的作风的功能,即正党正人,发挥在党内纠正错误、在党外教育群众的功能。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立下了“六条规定”。粉碎“四人帮”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复杂局面,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深刻阐明了党的作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直面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严字当头、刀刃向内,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整治力度之大、制度执行之严前所未有,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要求:“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体现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选人用人作风等方方面面。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在党的百余年历史中,贯穿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一条主线就是实事求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基本国情和革命实际出发,坚持发展工农联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撰写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续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全面进行拨乱反正。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992年,十四大党章在论述党的思想路线时强调了“解放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党的思想路线时增写了“与时俱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在党的思想路线部分突出了“求真务实”,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要坚持有的放矢的态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并强调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态度。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学风正,则事业兴旺,党无往而不胜;学风不正,则事业遭受损害,党就会受到巨大挫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锲而不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843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