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积极构建更加智能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2025-09-16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科学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人工智能不仅对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带来极大拓展,同样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共享智能时代红利的殷切期望。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加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社会公众的工作质量、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传递人文关怀、织密社会连接、实现智能向善,让更多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一、历次重大改革均具有群众性,“人工智能+”行动将是一场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变革

一是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符合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住房养老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重点领域推动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与社会民生各领域各环节广泛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推动社会智能跃升的全新引擎。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有助于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符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人工智能发展思路。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顺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从某种意义上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诸多科学技术都具有“双刃剑”属性,若仅仅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变革、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寡头财富,完全以市场效率和经济回报等为主要驱动发展人工智能,则有可能会不断冲击人类社会价值体系,造成重大社会负面影响。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沿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正确方向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更多积极进展和应用成果。

三是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彰显“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正确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实际上,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就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民众可知可感、可及可享、可持续受益的民生实效,让人民群众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防范应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引导人工智能的正确价值取向,加快释放人工智能在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步提升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

二、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需要准确把握三组关系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积极构建更加智能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76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