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决策是管理的首要环节,决策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与高效化,直接关乎医院的治理水平与发展前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赋能医院决策管理,已成为推动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报告旨在以XX三级甲等医院的实践为基础,深入剖析其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决策机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系统阐述如何通过构建数字化决策管理体系,实现对决策全流程的优化重塑,以期为同类医院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XX三级甲等医院严格遵循国家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已建立起以党委会审议决策“三重一大”事项为核心的集体决策机制,并以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为主要载体,划分了议事范围与规则。医院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院长在党委领导下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经营管理权。在制度框架下,医院在重大发展规划、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及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均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尽管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受传统工作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决策流程的精准性、协同性与监督有效性仍有提升空间,成为制约医院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二、存在问题与案例分析
经调研分析,医院在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的审查沟通、规范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关键阶段,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审查沟通阶段:议题前置审查的精准性与规范性不足
(二)规范决策阶段:会议决议的约束力与执行力有待加强
会议决策过程中,存在议而不决或决而不明的现象。部分复杂议题,尤其涉及多部门协同的重大事项,班子成员虽进行了长时间讨论,却难以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统一意见。最终形成的会议纪要表述笼统,指向不明。在一次关于医院老旧病房楼改造项目的讨论中,党委会形成了“原则同意启动改造工程,要求相关部门尽快落实”的决议。但该决议未明确项目的总投资额上限、资金来源、设计方案的审批主体、项目牵头部门、具体责任人以及分阶段完成的时间节点。会后,基建科、财务科、后勤保障科等部门因职责不清、指令模糊而相互观望、难以协同,致使项目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无实质性进展。
(三)执行监督阶段:决议执行过程的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对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主要依赖于承办科室的自我反馈,督办部门主动性的、穿透式的监督检查力度不足。医院党委会曾决议,要求在一个季度内完成全院范围内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党委办公室仅以电话催办和接收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督办,未组织现场抽查核验。某临床科室因日常工作繁忙,仅对本科室进行了表面化自查,便上报了“整改完毕”的报告。然而,其管辖区域内的部分消防设施老化、压力不足等深层次隐患并未得到根除。直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时,这些问题才被暴露,给医院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与声誉损害。此外,传统的纸质决议督办单易于遗失、查询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对决议执行情况的系统性跟踪与闭环管理。
三、信息化赋能下的整改措施与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XX医院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以数字化思维和技术为支撑,开发并实施了线上决策督办管理系统,对议事决策机制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实现了从议题提交、审批、决策到执行、督办的全流程线上闭环管理。
(一)重塑前置审查流程,确保议题提报“精准规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信息化赋能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决策机制的优化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697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