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启本年度的暑期教师集训。我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党员、老兵,能有这个机会,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前夕,与各位教育事业的骨干与栋梁进行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的党课,我不讲高深莫变的理论,只想和大家谈谈心,谈谈我们这片热土上孕育出的、已经融入我们血脉的精神财富,共同探讨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担当起我们肩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弘扬三大精神伟力,担当立德树人使命。
所谓“三大精神”,就是已经正式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我们XX地区渊源至深的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与抗疫精神。这不仅仅是写在书本里、挂在墙壁上的光辉名词,更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用鲜血与汗水、生命与奉献铸就的不朽丰碑。
一、回溯源流:深刻领悟三大精神的磅礴内涵
精神的力量,源自于其深厚的历史实践。要理解其伟力,我们必须回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去。
第一,是扎根于革命烈火的“大别山精神”——这是我们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石。
我们脚下的这片XX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烽火“28年红旗不倒”,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这奇迹背后是什么?是大别山精神。它的核心,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坚守信念”,是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围剿,依然坚信革命终将胜利的钢铁意志。当年的革命先辈,吃的是草根树皮,住的是山洞茅棚,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共产主义的熊熊烈火,这是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扑灭的信仰之光。“胸怀全局”,是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义无反顾地挺进中原,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有力地支撑了全国的解放事业。这是一种“舍小我、成大我”的崇高境界。“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则是党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当年的老百姓,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正是这种军民团结的磅礴伟力,才让革命的红旗在这片土地上始终高高飘扬。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大别山精神就是我们的“初心之源”。我们投身教育,为的是什么?不正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吗?这份初心,就是我们的“红色旗帜”。在推进教育改革、面对各种挑战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像革命先辈那样,坚守这份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毫不动摇?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第二,是淬炼于惊涛骇浪的“抗洪精神”——这是我们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
历史进入和平年代,但斗争并未结束,只是转换了形式。我们与大自然的斗争,同样惊心动魄。大家或许还记得1998年那场世纪大洪水,以及之后我们地区经历的数次严峻汛情。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洪水如同猛兽,直逼我们的城市,也淹没了我们学院的老校区。当时的情景,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我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在防汛指挥部和学院的护校队里,日夜奋战。我看到我们的党员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江堤上,身先士卒、彻夜巡防;我看到我们的老师们,不顾个人安危,冲进被淹的教学楼,抢救仪器设备和学生档案;我看到无数普通市民,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装沙袋、固堤坝。在那一刻,没有个人,只有一个坚强的集体。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汇聚成了抵御洪魔的钢铁长城。这股力量从何而来?它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更来自于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集体主义情怀。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抗洪精神就是我们的“攻坚之魂”。当前,我们学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专业升级、提质培优、产教融合深化等一系列硬任务。这些任务,就像我们当年要守住的“大堤”。我们能不能守得住、打得赢?关键就在于我们全体教职员工能否像当年抗洪军民一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三,是诞生于世纪大考的“抗疫精神”——这是我们人民至上的价值彰显。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弘扬三大精神伟力担当立德树人使命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681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