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干部“八小时外”监督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基层调研中,一些干部形象地将“八小时外”的监督困境比喻为“台上像演员、台下变观众”——工作时间戴紧箍咒,业余时间穿“隐身衣”。某县纪委监委在查处一起乡镇干部违规吃喝案件时发现,涉事人员竟将聚餐地点选在邻省交界处的“农家乐”,用“跨省一步远、监督隔重山”的侥幸心理躲避监管。这种“猫鼠游戏”式的监督盲区,折射出当前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三大痛点:
一、干部“八小时外”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淡薄,“不愿被监督”与“不敢去监督”并存
部分干部对“八小时外”监督存在强烈抵触情绪,将其视为对个人生活的过度干涉。在xx区的一次匿名问卷调查中,有xx%的干部明确表示“八小时外的生活属于个人隐私,组织不应该指手画脚”。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部分干部在“八小时外”放松自我约束,甚至故意规避监督。例如,xx县直部门干部王某,在私人聚会中多次向朋友透露尚未公开的项目招标信息,认为“都是自己人,私下说说没事”,直到项目出现违规操作被查处,其不当行为才浮出水面。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损害了公共利益,也反映出部分干部对“八小时外”行为规范的无知和漠视。
而监督主体同样存在“不敢去监督”的困境。在xx县的基层走访中发现,由于同事之间长期共事,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约xx%的单位内部监督人员坦言,即便发现同事“八小时外”存在违规苗头,也会因“抬头不见低头见,怕伤和气”而选择沉默。群众监督的顾虑则更为突出,xx某县纪委监委统计显示,近三年涉及干部“八小时外”问题的信访举报中,匿名举报占比高达xx%。曾有群众举报某乡镇干部违规收受礼品,但在后续调查过程中,其个人信息意外泄露,遭到被举报人及其亲属的言语威胁,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使得群众在面对干部“八小时外”违规行为时,往往陷入想监督又不敢监督的两难境地。
(二)监督手段有限,传统方式难以适应新情况
当前,干部“八小时外”的活动范围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多样,传统的监督手段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一方面,监督方式主要依赖于干部的自我报告和组织定期的谈话、走访等,这些方式往往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例如,某市在开展干部“八小时外”活动情况调查时,要求干部定期填写活动登记表,但部分干部存在虚报、瞒报现象,导致登记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干部的社交活动逐渐向线上转移,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参与网络赌博等。然而,目前的监督手段对这些线上活动的覆盖不足,难以实时掌握干部的网络行为动态,给监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监督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规范和有效约束
目前,关于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一是监督标准不够明确,对于干部“八小时外”哪些行为属于违规违纪,缺乏具体、细致的规定,导致在实际监督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监督的尺度和界限。例如,对于干部在私人聚会中接受礼品礼金的行为,如何区分正常的礼尚往来和违规收受礼品,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界定,使得监督工作容易陷入主观判断的困境。二是监督责任不够清晰,对于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三是监督惩处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干部“八小时外”违规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使得部分干部心存侥幸,敢于顶风违纪。
二、深入推进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探索实践
(一)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监督意识
开展专题培训:定期组织干部参加“八小时外”行为规范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纪检监察干部进行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政策解读等方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八小时外”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行为边界和纪律要求,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例如,某市举办了多期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培训班,邀请了省纪委监委的领导和专家进行授课,通过剖析近年来查处的干部“八小时外”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让干部深刻吸取教训,自觉遵守纪律规定。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打造廉政文化阵地、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例如,某县在机关单位、社区、学校等地建设了廉政文化长廊、廉政书屋等阵地,定期举办廉政文化讲座、廉政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加强对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探索实践和意见建议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237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