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林业局班子成员、副局长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党性分析报告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科级领导班子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的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局党组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我作为局办公室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文秘人员,全程参与本次选人用人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通过查阅近三年干部选拔任用档案32卷、访谈干部职工68人次、梳理信访举报线索5件(均为匿名反映程序性问题),重点围绕“政治标准把关、程序规范执行、日常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四个维度,对班子成员、副局长岗位选人用人工作开展全面“政治体检”。现结合个人岗位职责与工作实践,从党性修养、责任担当、制度执行层面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形成本分析报告。
一、政治站位高度不够,选人用人政治标准“标尺”存在松动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但在本次自查中,我发现班子成员在选人用人政治把关上仍存在“三个模糊”倾向,暴露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与新时代林业事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政治考察“表面化”倾向明显。在今年3月竞争性选拔2名副局长的过程中,虽按程序开展了民主推荐、谈话调研、政治素质测试等环节,但政治素质考察仍停留在“填表格、写评语”层面。例如,在个别谈话环节,有谈话对象反映某参选干部“平时开会学习积极,但对林业政策文件精神理解不深,在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时,过度依赖以往经验,创新举措不多”;也有同志提到该干部“在处理林农矛盾时,更多考虑完成考核指标,对群众合理诉求回应不够及时”。这些具体表现本应作为政治立场、宗旨意识的直接体现,但在考察材料中仅笼统表述为“政治理论学习需加强”,未深入挖掘背后的政治能力短板。作为文秘人员,我在整理考察材料时虽意识到问题,但因担心“表述尖锐影响整体评价”,最终选择采用“中性化”措辞,这实质是对政治考察严肃性的削弱。
二是政治标准“泛化”现象突出。局党组在研究干部选拔方案时,虽明确提出“优先选拔在林业重点项目、防火防汛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但在具体操作中,“一线经历”的界定标准不够清晰。例如,近三年提拔的3名中层干部中,2人曾在造林绿化专班参与过3个月以上的集中攻坚,1人仅在局机关后勤部门协助过植树活动,却被同等认定为“一线经历”。在今年6月开展的“林业系统先进个人”评选中,更有干部反映“个别同志将下乡调研、参加会议等同于‘一线锻炼’,实际在重点项目中承担的多是协调类事务,未真正参与技术指导、矛盾化解等核心工作”。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反映出班子成员在把握政治标准时,存在“只要参与过重点工作就算符合要求”的宽松心态,本质是对“政治标准是硬杠杠”的认识不到位。
三是政治引领“虚化”问题犹存。从干部日常谈心谈话记录看,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干部的政治理论交流多集中于“传达上级文件”“部署学习任务”,较少结合林业工作实际探讨“如何将‘两山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如何在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中站稳政治立场”等深层次问题。例如,在7月召开的半年工作总结会上,某分管资源保护的副局长在部署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时,仅强调“完成上级下达的除治指标”,未深入分析疫情扩散对县域生态安全的政治影响;而分管产业发展的副局长在讨论经济林种植规划时,更多关注“市场效益”,对“如何通过特色产业带动林农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责任提及较少。这种“就业务谈业务、离政治讲业务”的现象,暴露出班子成员在政治引领上的缺位,也导致部分干部对“林业工作是政治工作”的认识停留在口号层面。
二、程序规范执行不严,选人用人制度机制“齿轮”存在卡滞现象
选人用人工作的科学性、公信力,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本次自查发现,尽管局党组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操作流程图》,但在“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关键环节仍存在“打折扣”“搞变通”问题,制度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出现梗阻。
动议环节存在“先入为主”倾向。今年4月启动的“林业执法大队长岗位调整”中,动议的初始提名人选主要基于“现任科长年龄即将到龄”“近三年考核结果较好”两个因素,对岗位所需的法律素养、应急处突能力等关键要求缺乏深入分析。例如,现任执法大队长虽年龄偏大,但在处理多起林政案件时展现出较强的法律功底和群众工作经验;而拟推荐的2名后备干部中,1人虽有法律专业背景,但缺乏一线执法经验,曾因处置群众阻工事件方法简单引发投诉;另1人则长期在综合岗位工作,对林业执法流程不熟悉。这种“论资排辈+考核结果”的动议逻辑,本质上是对“因事择人、人岗相适”原则的偏离。作为文秘人员,我在拟制动议方案时,虽收集了岗位说明书,但未主动向党组建议“增加岗位胜任力分析”环节,客观上助长了动议环节的主观性。
民主推荐环节存在“亲疏有别”隐患。在5月的中层干部调整民主推荐会上,有职工反映“个别班子成员在推荐前与分管科室骨干单独谈话,暗示‘支持现任科长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同志提到“推荐票统计时,存在‘重点对象’得票集中但‘反对票’未如实汇总的情况”。经核查谈话记录,虽未发现明确的拉票行为,但个别班子成员在推荐前的“非正式沟通”中,确实存在“引导性发言”。例如,某副局长在与执法大队职工谈话时说:“这次调整主要是优化结构,现任科长经验丰富,但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大家可以综合考虑。”这种看似“客观”的表述,实则隐含“支持调整”的倾向,容易对职工投票产生误导。作为会议记录人员,我在整理谈话记录时,仅记录了“希望大家公正投票”的官方表述,未完整留存“引导性发言”的具体内容,这反映出对民主推荐环节政治性的重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