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夯实成果转化基础
一是优化对接机制。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立xx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借助科技镇长团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构建“需求侧+供给侧”双向互动机制。在供给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高校院所达xx余次,科技局与市内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普遍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组织“成果转化校企行”活动,累计线上线下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千余项,覆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在需求侧,深入企业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将需求难题面向高校科研团队征集解决方案,以“揭榜挂帅”形式为企业精准匹配专家,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有效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xx亿元。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围绕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深化校地协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与xx大学共建xxx实验设施,推进xxx制造大科学装置培育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推动xx与xxx共建“xxx集成中试线”,打通xxx集成工艺线。强化新研机构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区市级备案新研机构xx家,2024年新研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突破xx亿元。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xxx、xx2家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市级管理,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正在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培育,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提供核心支撑。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聚焦产业需求,强化载体共建,与xx大学、xxx工程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学院,围绕封测技术、芯片设计等领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平台链接,与xx大学合作设立研发及转化平台,与xx大学共建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与xx工业大学共建绿色智慧化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与xx工程学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xx分中心。同时,在医疗科教领域,xx中医院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挂牌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中医院,xx人民医院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持续汇聚科教创新资源,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活成果转化动能
一是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坚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编制《高企培育行动指南》,优化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推动创新能级与产业贡献“双提升”。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26家,连续三年保持千家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家,三年平均增速超26%,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19家企业入围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2024年江苏独角兽(潜在)企业和瞪羚企业名单,创近年来新高;华天科技“国产高端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技术”入选xx市十大科技成果案例,宏泰“集成电路混合信号测试系统”获中国生产力促进奖。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搭建多层次企业创新平台矩阵,建成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6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省级15家)、43家工程研究中心(含国家级1家、省级8家),以及26家企业技术中心(含省级16家),形成覆盖集成电路、高端交通装备、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的研发支撑体系。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沐曦与xx信息工程大学共建高性能计算研究院,芯德与xx邮电大学共建集成电路芯粒先进封测研发中心,大盾构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盾构前沿技术研究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攻关能力。强化政策赋能,出台《关于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保持增长态势。
三是加强联合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华天科技、久吾高科2家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获xx市首批创新联合体备案。支持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通过举办项目申报培训会、邀请专家“一对一”诊断、建立申报材料预审优化等机制,提升企业项目申报精准度。“十四五”以来,累计获批省市科技项目60余项,其中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3项、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区科技局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069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