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照“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理论学习与基层实际脱节,存在“水土不服”现象。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对党的创新理论有学习的热情,但往往停留在对理论本身的理解上,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论精准地“翻译”成群众语言,并与我负责的具体工作,如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紧密结合,我的能力还很欠缺,有时会感觉“有力使不上”。
案例:在向村村民解释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时,我引用了很多文件里的专业术语,如“生态价值转化”“产业链延伸”等,村民听得一头雾水,效果不佳。而一位老同志用“山上种树、林下养鸡,鸡粪肥树、多路赚钱”几句大白话,就让大家豁然开朗。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的理论学习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层面,未能与基层的土壤和群众的语言体系有效对接。
2.问题:对国情、乡情、村情的认识浮于表面,缺乏“泥土味”。我从校门到机关门,缺乏真正的基层生活历练,对农村的复杂性、农民的真实想法理解不够深刻。有时会想当然地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城市里的逻辑去判断和处理农村事务,导致工作方法简单化,容易碰壁。
案例:在推进村土地流转项目初期,我认为只要把政策讲清楚,把租金标准定合理,村民就应该会支持。于是我组织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结果响应者寥寥。后来我才了解到,村民们不仅关心租金,更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保障、经营主体不靠谱等深层次问题。我因为前期没有沉下身子去和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导致对他们的真实顾虑一无所知,工作走了弯路。
3.问题:思想深处存在“镀金”心态,扎根基层的决心不够坚定。虽然我嘴上常说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但内心深处有时会把乡镇工作看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想着尽快积累资历、干出成绩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这种不稳定的思想,导致我在面对一些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工作时,会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案例:我曾负责一项持续三年的乡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项目。项目初期我热情很高,但随着工作进入琐碎的日常维护阶段,且短期内难见显著成效,我的积极性就开始下降,有时会滋生“干一天算一天”的念头,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事业去精心打磨和持续优化。这种思想根源在于我没有真正把个人的成长与基层的沃土融为一体。
二、对照“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1.问题:群众观念树得不牢,服务群众存在“温差”。我与群众的感情基础比较薄弱,在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干部”身份,习惯于管理和说教,而不是服务和请教。与群众沟通时,耐心不够,特别是面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清的群众时,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案例:一次,一位老大爷就征地补偿款的发放问题来咨询,因为耳背,我解释了好几遍他还是没听明白。我当时心里有些急躁,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态度也变得生硬。虽然最终事情解决了,但我的态度肯定让老大爷心里不舒服。我没有真正把自己放在“勤务员”的位置上,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明显的“温差”。
2.问题: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有“机关化”倾向。我习惯于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写报告,下村入户的次数不够多、时间不够长。有时会觉得农村条件艰苦,与群众打交道“费心费力”,潜意识里有畏难情绪,缺乏老一辈共产党员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奋斗精神。
案例:镇里安排我包联一个偏远村,要求每周至少驻村两天。但我有时会以回镇里开会、报送材料等理由,减少驻村时间。在村里时,也多是和村干部在村委会交流,很少自己走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去看看群众的生产生活,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我的双脚没有真正沾上泥土,自然也无法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3.问题:组织纪律观念有时松懈,自我约束不够严格。作为年轻干部,我有时对组织的纪律规矩认识不够深刻,觉得只要不犯大错误,一些小节问题无伤大雅。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有时会在非正式场合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是在社交媒体上流露个人负面情绪。
案例:我因为一个项目协调不顺,心里有怨气,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工作太难了,心累”的动态,虽然设置了分组可见,但仍在同事和朋友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行为看似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实则是政治不成熟、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年轻干部XX同志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台账(精品)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044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