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2022-12-02 09:03:52 62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xx县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XX是一个XX民族聚居县,全县共有28万人口,X族人口占66%、X族人口占31%、其他族占3%,共辖11个镇、1个乡、1个街道办,街道辖11个村、7个社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民宗委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探索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力度总结出了加快城市发展的有利经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宣传教育力度。一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切入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社区中大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在每年法制宣传月期间,以张贴标语、举办主题活动等形式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典、“一法两规定”、城市民族工作条例、XX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支持XX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X〔2022〕X号)、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X〔2021〕X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XXXX“XXX”打造对接融入XXXX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使城市人民更多的了解国家政策及民族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了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设立宣传标牌,在主要街道两侧及社区设立固定的民族政策宣传标牌,使民族政策的宣传无处不在、无人不晓。

(二)精心打造社区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的织布、染布、刺绣、银饰制作等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优势,XX社区有200余人具有红绣、锡绣、鞭绣、平绣、叠绣、数纱绣、银饰品制作等刺绣和工艺技术,社区内没有规范的民族特色制作场所,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70万元新建XX社区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该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是民族团结、传统文化广场标识建设(面积30平方米左右);二是民族布艺晾晒区120平方米左右;三是集中染布、刺绣、敲布等区域160平方米左右;四是民族文化传承学习培训、民族商品展厅建设100平方米左右;五是购置民族传统文化芦笙、鼓等器材。

(三)依托“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平台搭建感恩宣传贴心服务居民。社区“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服务中心职能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列为常态化:一是依托服务中心平台搭建感恩桥。多次在社区“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青年之家和“四点半”课堂,为青少年开展感党恩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文艺汇演活动宣传感党恩。二是通过关爱活动搭建连心桥。为进一步提高安置点社区居民XX感、满意度,在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寒暑假期间“把爱带回家”为社区儿童关爱服务“四送”活动。通过组织工作者和志愿者深入到社区,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实地走访慰问。两年来,社区通过“四点半小课堂”开展“爱心陪伴”活动65次,累计陪伴儿童850人次。三是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为社区各民族同胞搭建和谐之桥。每年春节携手县书法协会及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中心门口开展“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通过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X年、X年等节日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平台,同时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普及消防安全、毒品危害、法律保障、控辍保学、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疫情防控等知识,共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册》《消防安全知识》《健康手册》等多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参与群众人数达1000余人次。四是开展“双培”培训宣讲。组织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技能培训4期,人数400人。开展4次“双语”宣讲教育活动,强化社区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邀请民间艺人和志愿者充实XX第六小学教学阵地教师力量,多渠道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让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中有你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民族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将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组织协调,通报有关工作情况,研究探讨加强服务管理的对策、措施。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排忧解难。将城市民族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安、市监、卫健、人社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动、属地联动机制,及时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维权服务等真情服务,促进民族流动人口对驻地逐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拓展沟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民族之家、民族学校和相关宣传阵地,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单、举办民族特色活动,为外来民族流动人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认真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民族法规宣传教育,加强涉民族因素风险排查化解,强化负面网络舆情监管,选树好民族团结进步家庭和个人,积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项目,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帮助融入城镇生活。一是从安置社区实际出发,编印服务宣传手册与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宣讲卫生安全常识,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学会办理公交车卡、文明乘车等,社区服务中心张贴文明公约,增强群众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农村生活方式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在各个安置点已组建社区移民服务中心,将搬迁群众全部纳入社区管理,设立就业服务、基建服务、科教服务等6个服务咨询窗口(站台),还组建服务中心党支部、工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等组织机构,选举产生各机构班子成员,为更好地开展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让移民搬得进家、找得到人、办得成事;三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做好社会引导风向标,在安置点发出了《XX县关于疫情防控的倡议书》《XX县文明祭祀倡议书》《XX县使用公筷健康生活倡议书》,倡导群众科学防控疫情、引导文明过节、规范操办酒席、减少使用烟花爆竹、倡导使用公勺公筷等新时代社会文明行为。

(六)帮助就业和创业服务方面。积极引导留守在家搬迁移民就近就地就业,努力增加收入。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周、东西部劳务协作入村招聘会等主题活动34场,统筹开展电焊工、手绣制作工、菌类园艺工、叉车工等工种培训114期,惠及搬迁群众1276人;全县已经实现转移就业人数共6242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316人,占就业人数的4.92%;食用菌产业带动351人,占就业人数的5.47%;自主创业83人,占就业人数的1.29%,外出务工5492人,占就业人数的88.32%)。

二、城市民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加大社会事业扶持力度。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城市民族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帮助民族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在城区建中学5所,小学6所,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在7个社区都设有卫生室,解决群众就医和卫生保健问题;在XX社区、XX社区、XX社区都有广播站、文化活动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城市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民族工作部门要善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形成平等、团结、协作、和睦的共同发展理念。我县民族文化浓厚,每年“六月六”都举办仰阿莎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媒体、中外游客、企业商家纷至沓来,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品牌。

(三)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我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从小抓起、民族文化进校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不断丰富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和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以我县XX一小、县民族中学、县第二中学为示范开展“新八德”、国学教育、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水鼓舞大课间操)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入人脑,课堂外以“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说汉话”为抓手,在全县各小学千名学生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汉话促进我县民族团结,并将其全面辐射到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让民族团结从小抓起,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融合提炼教育新路径。XX县X族“水鼓舞”是首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是全国最为独特的舞蹈之一,它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我校成功将其引进校园,上升为课题研究,多次获得省州教学成果奖,并编成《水鼓舞健身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我们将通过不断地探索,使“水鼓舞”文化成为我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县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85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