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强化作风建设践初心,谱镇域发展新华章
同志们: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XX镇党委肩负着“产业强镇、生态美镇、民生福镇”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南针”,把作风建设作为“生命线”。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就是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汲取智慧力量,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推动全镇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溯百年风华,悟透作风建设的“精神密码”,筑牢信仰之基
(一)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因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理论纲领的科学性,更体现在作风建设的革命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到列宁提出“少说漂亮话,多做平凡事”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作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大作风”,构建了党的作风建设基本框架;邓小平同志倡导“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为改革开放注入作风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局面。对XX镇党委而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作风建设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让“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方法论”,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服务民生的“必修课”。
(二)作风建设是党的事业兴衰的“关键变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铁律。百年党史中,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南湖红船走向民族复兴,靠的就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作风。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的歌谣,唱响了党群鱼水深情;解放战争时期,“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见证了作风建设的实践伟力;新时代脱贫攻坚中,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苦干实干”,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XX镇作为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正处于产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期。全镇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是关乎“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的根本问题。唯有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信任,才能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推动“三产融合”“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三)作风建设是新时代赶考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小切口”,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大变革”: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破除“会所中的歪风”到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实践证明,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先手棋”,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当前,XX镇正面临“项目建设提速、生态环境提质、民生保障提标”的多重任务,更需要以作风建设破题开路:一方面,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破除“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等顽瘴痼疾;另一方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为全镇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二、观时代之变,把握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砥砺担当之责
(一)以理论武装“固根本”,在学思践悟中提纯党性。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思想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基础。全镇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深刻把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核心论断,从思想深处解决“公私不分”“特权思想”等根源问题。XX镇党委将常态化开展“书记讲堂”“党员夜校”,通过“专题辅导+研讨交流+实地研学”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确保党员干部在复杂环境中“方向不偏、信仰不变、本色不改”。
(二)以制度建设“扎笼子”,在立规明矩中强化约束。“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作风建设的长效化,必须靠制度来保障。XX镇党委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明确党员干部“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细化完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严肃问责,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让“铁规禁令”成为“带电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