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体现在原创性文化产品的持续推出并获得社会好评与市场认可,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狭义的文化原创力只要获得本民族与本国市场的认可,而在全球化语境中,广义的文化原创力还要获得全球市场的检验,具有跨文化的影响力。近些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出海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2024年出现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与2025年出现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问世就迅速获得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热捧,迅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原创作品。2025年2月,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有内在规律与趋势在其中,深入挖掘与梳理,可以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提升文化原创力与文化软实力。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认识中华文化原创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中华文化原创力的时代土壤,中华文化原创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创新引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同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让精神文明创造有了更坚实的物质支撑,不论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资金投入,还是先进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与运用,都体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与此同时,在物质文明提升后,全社会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具有原创性的文化产品的期待与欣赏水平都在升高。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是,高质量文化产品中体现出来的原创精神往往会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成为激发全社会持续向前的精神力量。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看中华文化原创力提升,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化创造的时代动力与历史使命。从当代中国文化原创性发展中具有典型性与引领性的国潮现象来看,正是基于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带来国货品质的提升、民族自信的提升,带来全社会对基于本国文化的本国制造产品的热爱。从现象来看,国潮的公式是:中国货+时代潮=国潮。从内在原因来看,国潮的实质是国货之潮,代表了国货受到本国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国力之潮,代表了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综合国力;更是国运之潮,表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加速前行。
国潮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现象之一,“国”展现了“中国式”,“潮”展现了“现代化”,而能够支撑国潮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创力,源源不断的原创文化创意作品才能成为时代之潮。国潮既是发生在中国的现象,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现象之一,当越来越多的国潮产品获得世界市场的认可,不论是动漫、游戏等内容产品还是潮玩、汽车等实体产品,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就会持续增强,而能够支撑国潮全球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创力,生机勃勃的创新产品才能成为世界之潮。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结合时代的社会需求、市场规则与创意理念的文化原创力,才能推动国潮以及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为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宝贵的三大动力:全球影响、市场规模与青年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2025年“两会”继续确定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充分展现了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赋能世界经济的担当,全球经济影响力理应也必然可以带动全球文化影响力,当然,这种带动不是线性的必然关系,而是需要有文化原创力作为关键转换开关。中国14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巨大,中等收入人群达到4亿,这个数量是巨大的,文化消费力更是巨大的,这成为文化原创力提升的不可替代的牵引力。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个群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对这个群体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舞台,就能推动中华文化原创力实现更大的提升。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的文化价值,能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大踏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双引擎,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化保持旺盛原创力的重要经验
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最深刻纽带,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持久动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生命力,对内体现为文明凝聚力,对外体现为文明影响力。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不同民族的文化群星璀璨,各有所长,但从时间尺度上看,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持续发展的,只有中华文明。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创力。
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的许多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存在的实质正是一个“文化体”“文明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存在”的根本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族群实体的主体性与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政治实体的主体性来说,文化与文化主体性都是带有根本意义上的内涵与基石。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作为文明体的存在有过论述,其中谈道,“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中国是一个文明——从古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从孔子时代起,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帝国先后消亡,但中国不断改变,存续至今。中国曾经受到外国影响,先是有佛教,现在是西方科学。但在过去,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将来,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2]
中国人不会变成其他国家的人,中华文化不会变成其他文化,梳理中华文脉,旺盛而独特的中华文明生命力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原创力,理解这种文化原创力形成的历史原因,既能更好地保持这种力量,也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华文明的魅力。
一是得益于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代表的原创性思想理论深刻洞察了人性之道、社会之道与自然之道,打破时空界限、技术和物质的壁垒,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认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交往之法,认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法,认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修养之法。孔子、老子的思想与著作时至今日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正是因为这些先哲思想的高度原创力。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只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在中华历史文化深处,都能找到文化原创的资源,不论《封神演义》还是《唐诗三百首》,不论是太乙真人还是李白,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原创力持续提升的源头活水。
二是得益于开放的吸收转化能力。大约2000年前,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佛教从古印度引入中国,由于其与中华文化气质、基因的许多契合,迅速得到从士大夫阶层到普罗大众的接受,在长期的吸收过程中,结合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体系。同样,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引入中国,由于其与中华文化气质、基因的许多契合,迅速得到以大学学人和媒体人群体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认同,并通过广泛传播很快得到普罗大众的接受。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确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是为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原创力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原创力的重要经验。
三是得益于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学者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学者,始终对中华文化的独立自主发展保持清醒态度。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时,首任校长罗家伦在就职演讲中就明确提出“学术独立”的目标,认为这是“新清华”的使命。事实上,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进程中,学术独立、文化独立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进入世纪之交,上个世纪90年代末,费孝通提出要重视“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这种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不论罗家伦还是费孝通都是曾经在西方学习的学者,但这种在海外学习的经历并没有磨灭其文化自觉意识,反而激发了其在全球视野中的文化建设紧迫感,希望提升文化转型自主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质正是文化原创力。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需要看到的是,这种“影响”仅仅局限在“影响”,而不是“改变”,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正是源于强大的文明稳定性与吸收力,作为文明体的中国延续至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全球视野下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的理论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964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