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及展望
—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党建课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通史还是专门史或者专题研究,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多个具有标志性的集体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充分显示了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从学术角度来看,通史叙事能力的提高、专门史研究的深化、方法论的拓展以及服务当代的理论自信提升,所有这些进展,都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综览
从出版物来看,近十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高潮,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可圈可点的成果。
通史研究再上新高度。庄福龄等总主编的十卷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把我国发展史研究提升到了新高度,形成了目前为止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史研究著作。顾海良总主编2020年出版的九卷本《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则以新的断代视角,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学术界更加注重经典文献的传播史研究。杨金海等主编的百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丛书通过收集、整理、考证194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经典文本,用扎实的文献史料充分展示了自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有力地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材建设成绩卓著。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正如多数专家指出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讲清楚,把这一过程中的思想纷争、地方特色和当代影响分析透,从而为理解和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史基础,乃是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一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培育,相关教材出版都呈现出繁荣之势。在这些教材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21年第二版)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专题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外,重要的有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该教材概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创立至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10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韩喜平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07年版,2011年重印)、胡如葵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陈文殿和孙迪亮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等,这些教材既丰富了发展研究的专题视野,亦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和教学对发展史教材建设的兴趣。
断代史和专题史研究也产生了不少优秀成果。从这些成果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艺术理论引起关注较大,如,陈学明主编的四卷本《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程》、张秀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陆扬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宋建林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等。在其他专题上亦产生了一些论著,如张中云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胡莹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发展史》。通过这些论著可以看出,随着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专题研究的深入,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在一些专门领域和具体问题上不断深入,这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繁荣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史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著作和思想研究得到深化。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2020年)、列宁诞辰150周年(2020年)这些重大时间节点,国内学界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研究方面,基于MEGA2的解读以及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新视角对《资本论》的解读构成长期热点。在恩格斯研究上,以辛向阳为代表,对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总体贡献进行评价。大量研究分别聚焦于青年恩格斯、以自然辩证法草稿和《反杜林论》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与体系化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贡献。在列宁的研究上,国内学界主要关注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例如,在哲学方面,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列宁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两方面的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策略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思想等。总的说来,经典作家的多方面理论以及重要文本的意义得到重新深入阐释,这为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叙述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