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课”创新育人格局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围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教育战线育人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学校要根据这一方案精神进一步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力提升育人效果。
建设“大课堂”,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
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
建设“大课堂”,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传递给新时代的青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大课堂”,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建设“大课堂”,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和人民一百多年的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厚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围绕国家时政热点,例如脱贫攻坚、抗疫斗争、北京冬奥会等生动实例,激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建设“大课堂”,要进一步转变原有思政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观念,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观照。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维度中洞察发展规律,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中勇担使命责任。深化教学方式创新,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新模式。
搭建“大平台”,激活新时代社会“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