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4-12-06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署,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征程上,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化,实现主体参与式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既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文化资源配置与主流价值规约引领,也需要个体在精神劳动与文化创造中持有一种主体能动性与文化归属感。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作为精神生产的实践主体,是社会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人正是在参与创造自身所需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探寻和确证个体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从而成就自我精神世界的丰盈状态。概言之,精神生产不仅要指向人民、服务人民,生发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需要,还要扎根人民、依靠人民,形塑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主体参与的活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通常而言,文化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可、共同享有的意义符号,人们更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语境中从事精神生产活动。譬如,东北人民对“白山黑水”具有浓厚的情感、四川人民对“巴蜀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山东人民对“齐鲁大地”具有深切的眷恋、湖南人民对“湖湘文化”具有集体的认同……就此而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化是引导人们依循共同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禀赋进行精神生产的过程,这不仅能够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主体的范围,而且能够使人们在主体性的精神劳动中深化文化认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缔造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在地化,首先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在地化生产机制,即在地方性文化场馆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中鼓励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形成“政策拉动、示范引领、资源集成、协同发展”的在地化生产模式,搭建“数字+在地原创文化”展示平台,提升人们的创造热情与文化自豪感。同时,以大历史观挖掘地方文化的深层内涵,以在地化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全体人民在亲历性的文化实践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精神成长、精神团结与精神富有的内在统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781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