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12-06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体制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支撑。应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1.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供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不可或缺的、不断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期待愈发迫切。只有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体系不断健全,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变化和更加丰富的文化需求。然而,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越是超越“供给贫乏”的状态,就越不能忽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更高阶文化需求。只有深入了解需求侧,深入挖掘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才能更精准地进行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营造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态。

“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不同人民群体在文化偏好和旨趣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社会结构复杂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着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偏好。从区域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普遍参与的文化活动存在差异;从年龄和职业来看,不同群体的文化参与模式既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又能够充分体现各自处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

“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需求层次的递增结构。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需求,注重面的覆盖,如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出更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优质文化产品;其次,应当关注高质量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注重质的提升,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不断拓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更高需求;最后,要引领文化潮流、推动文化创新,注重智慧集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和提供平台,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新中心等。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着人民群众对多维度文化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广度有了更高要求,对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音乐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拓展,同时,也更关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文化成果的“效度”体验。多方面的文化体验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切实提高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覆盖面、渗透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781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