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主题报告

2024-11-08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关于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主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既有研究与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党的二十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党的历史自信不是醉心于曾经的辉煌成就,不是满足于新时代十年来党和人民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更不是止步于未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之中。历史自信联通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所强调的,“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

实际上,作为与党的百年历史及伟大成就相呼应的“理论研究的热点”[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历史自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此后,学者们围绕历史自信的出场背景(齐卫平,2022;谢江平,2022)①、本质要义(肖贵清等,2022;陈金龙,2022)②、实践指向(杨军,2022;苏振源等,2022)③等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代表成果。

同时还应看到,“历史自信”不仅承载着深刻的生成论、本体论、实践论意蕴,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性,为我们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视角。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毋庸置疑的认识功能及实践功能,还表现为“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3]498,在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感、归属感上具有重要整合功能。与如上意识形态功能紧密关联的是,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4]。这深刻表明,历史自信是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及对发展前途的深信不疑,体现为深切的情感归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实践行为和实践成效。进言之,历史自信反映了由知及情、从情到行的实践逻辑,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维度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认知维度:历史自信的思想凝聚功能

当今意识形态所指与特拉西(DestuttdeTracy)起初论及的“观念学”相比已发生变化,且后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意味着,广泛凝聚本阶级、本阶层及社会大众思想共识,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诉求。马克思、恩格斯曾确切地指出:“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5]552即是说,统治阶级不仅要为自身合法性、既定利益格局及社会秩序进行辩护,更要在“观念上”下功夫,这里的“说成”“描绘”本身就是凝聚思想共识的过程。实际上,无论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变”中寻“常”、“多”中谋“一”,从来都是一个阶级维护壮大自身利益的不二之选。

需要继续探讨的是,历史自信具体在哪些主要方面、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思想凝聚功能。尽管我们可以运用不同学科范式、研究框架和分析视角阐发历史自信的理论旨趣及现实观照,如西方学者在论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时提出的“组织韧性说”“人民中心观”“贤能政治说”“实践创新论”[6]等,但有一些关键概念、核心要素是共性的、不能忽视的,离开这些概念和要素,就不足以揭示历史自信生成、立足和深化的内在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这为我们理解历史自信、统一思想认识提供了基本遵循。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历史自信可以生成的根本原因。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被屈辱地裹挟进“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旧中国一盘散沙、任人欺侮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在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党和人民的伟大成就,西方多数学者、政界人士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高度认可。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看到了党的主动转型和适应性变革,美国学者阿列克谢␎舍甫琴柯肯定了党面向市场的“创意性导向”[7]。英国学者克里布朗强调“真正的行动是在(共产党)这个实体中发生的”,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成绩”[6]。历史和现实都以铁一般的事实表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历史自

信就无从谈起,这是阐明历史自信首要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的一条主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自信赖以立足的实践场域。理论上,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具有无限可能性。但事实上,这一选择往往是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多种力量角逐对垒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产阶级以血与火的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36。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兴国道路,一时各种主义学说、社会思潮纷纷登场,但最终都无法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接力奋斗,独立自主探索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十八大以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1]4,充分肯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仅宣告了西方所谓“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国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的破产,而且以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不仅为历史自信的深入阐释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深厚支撑,更为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推进事业发展建筑了广阔空间和远大前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自信得以深化的思想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旗帜指引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恩格斯也曾提出,与一个政党自身的实际行动相比,它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9]。在政党政治语境中,现代政党组织“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组织”[10],意识形态是内在于现代国家治理的精神旗帜和必要工具,与国家治理效能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实践、历史演进和人的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我们党的政党意识形态。它不仅解决了科学同意识形态相统一的问题,而且兼具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等显著特征,是构筑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指引无产阶级和人类实现解放的科学体系。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党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创新创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百年来,党科学把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开启了中国发展新纪元。党和人民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道义力量,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主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7356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