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为什么在明代受到重视

2024-10-21 10:40:05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史通》为什么在明代受到重视

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是中国首部系统性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的史学理论专著。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但该著作在唐宋元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史通》者可谓寥若晨星,评论者的主要意图也在于批评《史通》和刘知几本人。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史通》一书传世者稀,但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史通》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

明代的《史通》之学

研究《史通》成为一门学问是从明代开始的。史学家程千帆指出,治《史通》者虽有多家,但大约不出校雠、注释、评论这三科,明代的《史通》研究也是本着这三科来开展的。

明代最早校刊《史通》的学者是四川左布政使翰林院学士陆深。嘉靖十四年(1535年),陆深以唐刘知几《史通》刊本多误,为校定之,凡补残剜谬若干言,还其原貌,重新刊刻。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史通》最早版本,即蜀本。万历五年(1577年),张之象将宋刻《史通》校对刊行,增加了730字,删除了60字,又将曲笔”“因习两篇补充完整,遂为完书。从此以后,张之象本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万历三十年(1602年),张鼎思将家中的《史通》抄本与蜀本《史通》相对校,勘定为新本。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本子。

明代评论注释《史通》的著作主要有李维桢、郭延年的《史通评释》和王惟俭的《史通训故》,还有陆深的《史通会要》。《史通评释》主要对《史通》进行注释、订误和评论。注释即对《史通》中的言语、音义、书目进行注解;订误包括指出叙述的失当和订正作者的错误。王惟俭著《史通训故》主要是将郭延年的注释重新厘正,其注释《史通》较郭延年引证更为详实。他自称除了更定直书”“曲笔二篇外,还一共校正了1142字。

陆深校订蜀本《史通》后采择其中他认为精粹的部分附入后人论史之语,并参之己见编纂成《史通会要》。《史通会要》不是简单地摘抄汇编《史通》中的内容,其中有补续,也有他阅读《史通》以后的心得体会。如义例篇论述的史之有别”“史之有附出是《史通》中所没有的。再如中卷的书凡”“修辞”“叙事”“效法”“隽永为陆深根据《史通》中的内容所汇编。此外,史馆修史、曲笔等问题是陆深引述的他人见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史通会要》不仅对《史通》中的篇目采其精粹,而且还进行了补充唐中叶史官建置,陆深还在其中补充了宋代以后的史官状况。所叙史官名称的演变、史官任用状况、史官建置等,是研究宋元至明初史官制度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代学者对《史通》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对清代《史通》学的兴盛起了先导作用。自明而后,清代何焯、卢文弨、顾千里等人均致力于《史通》研究,也都有校本行世。清代注释《史通》者有黄叔琳的《史通训诂补》,补王惟俭注所未及。而浦起龙的《史通通释》是现今所公认的古代注释《史通》最好的作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史通》为什么在明代受到重视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878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