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历史观”

2024-09-23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确立了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解读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密码。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呢?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客观的历史法则展开对历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在知识图谱、研究基点和思维范式上超越了人本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与批判性跃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并非线性的显现,而是呈现出从理论批判到理论发现再到理论超越的阶梯式演进过程。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集中批判,开启了唯物史观转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以现实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为基点,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从宗教批判、神学批判走向法的批判、政治批判,把批判的领域从天国降至尘世。在《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开始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语境,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视域中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用异化劳动来解剖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把历史描述为一个客观的运动过程,从此马克思的历史有了感性的逻辑起点。1845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用人的实践活动来定义历史,指出人可以通过能动性的发挥来推动社会变革。从而以唯物论为基础,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法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准确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实践观和历史观。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布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了鲜明的价值指向。之后,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著作相继问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断被充实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启了从世界何以可能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历史研究转向,展现出唯物史观的鲜明特质和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把作为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从而确立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是处在社会关系中有生命的个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以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代替无人身自我意识的自我运动,对历史的认知实现了从理的逻辑人的逻辑转变,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人的解放道路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最终形成唯物史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历史观”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522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