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城的诗歌意象

2024-09-02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古代长城的诗歌意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历史进程,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诗言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作为传承长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关于长城主题的诗歌,记录了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步伐,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蕴含着守望和平的时代精神。

饮马长城: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长城作为诗歌意象,可以追溯到秦朝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凡万余里,民怨劳苦,这首《长城谣》用直白的语言控诉战争,暗含了对和平的渴望。它也直接催生了汉乐府歌行体名篇《饮马长城窟行》,这一古题被后代诗人传承下来,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录同题诗达17首之多。《饮马长城窟行》全诗采用对话形式,前半段写役卒和长城吏之间的对话,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是他们的抱怨,也是发自心底的呼声;后半段是役卒和妻子之间的书信对话,引用了《长城谣》,表达了夫妻间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的一往情深,催人泪下。

此后,历代诗人将建功立业、怀家思归、同情民生、渴望和平等更为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使《饮马长城窟行》成为经典的乐府古题。这些诗词也激起了人们的共鸣,是对战争的无尽控诉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以战止战、以防御消弭战争是重要军事思想,修筑长城并不是害怕战争,而是要化解战争,增加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成本,从而守护和平。因为游牧经济具有天然的非自足性,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贸易和掠夺是主要手段。当战争被长城这一防御系统抑制,游牧铁骑不能越过长城,长城两边就会通过朝贡、和亲、贸易等和平方式进行经济互补。

战争走了,来的就是和平。比如,长城线上的著名雄关雁门关,地处南北通衢、东西要路,是商旅贸易和民族交融的重要通道,有旱码头之称。明代边将方逢时《塞上谣》对此有生动描写:雁门东来接居庸,羊肠鸟道连崇墉。关头日出光瞳昽,于今喜见车书同。商旅夜行无春冬,南金大贝辇相逢,越罗楚练纷蒙茸。车频脂,马频秣,朝关南,暮关北。胡姬两两颜如花,入市时能歌贾客。这首诗很好理解,描写了雁门关长城一带民族和好、商旅往来、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伴随战争、互市、通婚的,是一次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间的碰撞交流,在各自的经济生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身作长城: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代长城的诗歌意象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094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