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把握五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下称“马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马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规模数量翻倍增长,现已突破2000余家,已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学院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把握好影响马院高质量发展的几对关系,切实推动马院各方面工作迈向新台阶。
学科建设“本色”与“特色”的关系。推进学科建设,贵在保持“本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专业人才培养,这意味着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学科发展。同时,推动一级学科整体发展,明确各二级学科边界,并着重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骨干学科定位,减少因定位不清而导致的学科引领作用发挥不足问题。推进学科建设,重在打造“特色”。搞好学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结合地域特点、院校层次、专业优势、行业需求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特色化学科专长。需要明确的是,“强特色”不是简单地为了学科评级、院系评优而片面追求学科个性化发展,更不是以“特色”取代“本色”,而是要在“保本色”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
科学研究“标志导向”与“支撑教学”的关系。推动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应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导向。既要求科研成果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形成能回应现实需求、推动理论发展的“代表作”和“经典篇”;又强调科学研究要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立足研究专长与特色方向推出水平高、影响大的系列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明确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盲目地“为科研而科研”,而是要面向教学,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一方面,坚持教学设题目、科研做解答,依据教学重难点问题、学生关切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并及时对教学中形成的有效经验做法进行理论提炼、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坚持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就是把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学术观点、探索的教学规律切实应用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之中,确保做到研究解决真问题,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同向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