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风沙窝到今日幸福村——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的脱贫致富路
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东4公里处的东坝头镇,曾是兰考最大的风口,沙丘遍布,土地贫瘠,收成低下,村民生活极度困难。“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粮,交租纳税恨官堂。扶老携幼去逃荒,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这首世代流传的悲凉民歌,正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张庄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63年,为根治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焦裕禄曾在这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总结出了风沙的八大罪状:毁坏庄稼、灭村绝户、塞门埋墙、拔树倒房、封路断道、填井堵河、伤人害畜、挖坟掘墓。他还受村民魏铎彬翻淤固坟的启示,找到了治理风沙的科学办法。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昔日的风沙窝,早已改造成了米粮川,但是由于以粮谋生、资源匮乏,这里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4年,全村711户2963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25%,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不仅对兰考如何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改革发展提出了“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三点要求,还专程来到张庄访贫问苦,并在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时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张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美丽村庄”方面重点发力,产业经济、乡风文明、村容村貌、乡村治理、党的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特色旅游村、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引领,厚植产业基础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认为,“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抓住了张庄摆脱贫困的“牛鼻子”,张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基础薄弱,除了种地和外出打工,没有太多的出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为此,兰考县脱贫攻坚启动后,张庄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持续建强村党组织,并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的科学发展之路。
“这筐菇整体还差不多,但采摘的时候千万不要碰伤,像这一个就不行。”在张庄食用菌生产基地,正在举行采菇技能大比武,不光比速度,还要比技术。为鼓励大家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像这样的比赛基地里每个月都会举行,评比结果直接和个人采摘单价挂钩。
“采一筐能挣4块钱,一天能采个四五十筐,评上二级(技师),工资还能上涨3%。”开封市兰考县张庄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采菇师郭雪丽说。
几年前,张庄有很多像郭雪丽这样的留守妇女,因为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为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2017年张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60个标准化智能恒温菇房,让160多人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现在我们是按件结算,员工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员工早上五、六点就来上工,大部分月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开封市兰考县张庄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说。
为了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让没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带动更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近年来,张庄村两委干部多方筹措资金,用好国家各项富民政策,通过“四议两公开”成功建成了张庄村肉牛养殖场、张庄鞋业加工厂、张庄村净菜加工厂等。经过多次与邻村洽谈共同成立了张庄村农副产品销售公司。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先后引进了一些公司种植褐蘑菇、芦笋、西瓜和辣椒,加工红薯醋;支持还乡创业人士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南美白对虾312亩,黄河鲤鱼养殖260亩,支柱产业得以培育,乡村振兴的基础越打越牢。张庄布鞋手工制作的妇女形象地形容道“看得住家,守得住娃,照顾了妈,还能挣钱养家”。
此外,张庄还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双轮驱动”的旅游发展思路,建成了四面红旗纪念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农村干部培训中心、桐花书馆等旅游景点,逐步形成了特色旅游产业链。村民游文超,作为一名老党员,不仅带头开办了民俗旅馆,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33家农户发展农家小院。
据了解,近年来,张庄村通过农业、加工业和旅游业,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1100余名村民就业,300余名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据申学风介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0”,到2020年实现了100万元的突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4年的3400多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23275元。2023年2月张庄村党支部还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五星”支部。
强化政策扶持,增强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