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互联网时代青年社会关系的正向塑造
当前,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正深刻影响着青年对于社会的认知方式和生命体验。相较于父辈,年轻人之间看似有更多更便捷的联系渠道,实际上孤独感愈发强烈。在网上,一张“孤独等级表”引起青年热议,这张表将孤独分为十级,从“一个人去逛超市”到“一个人去做手术”,每个级别都有具体行为对照。有青年甚至用1234567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1身孑然,2点一线,3餐外卖,4季网购,5感正常,6点下班,7点刷剧,一天平均点击手机1000下。这段独白表达的不仅是青年的日常行为轨迹,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生活状态的一种场景再现,即“独而不孤”的新的青年现象。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相互关照且彼此映射的空间维度:独是现实空间、物理空间。而不孤,则是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独而不孤”将“线上”和“线下”巧妙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看待青年的独特视角。
新技术实现了缺场交往。在传统时代,人与社会的交往停留在十分有限的物理空间,是“在场可得性”很高的现实活动。当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新技术突破了时空阻隔,面对面的“在场交往”不再是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处于不同场所的人们能够借助智能通信工具,与远在异地的“现场缺席”的他者迅速建立联系。可以说,此刻的现实空间本身不重要了,其被强大的虚拟空间所掩盖,移动互联技术改变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人们不一定非要走出空间才能与社会发生关联。
由于青年是整个社会中对新技术最善于学习和掌握最为熟练的人群,他们也因此成为最先尝试突破物理空间、实现新交往方式的人群。新技术使他们敢于在物理空间上“隔离”而不丧失与社会的联系,这一张一弛恰到好处的距离造就了他们相当强的自主性。从表面上看是以居住空间为界与社会切割,而实际上却是时空压缩最完美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被压缩到手机之内,而手机就是一台时空交换器,青年人通过这台机器连接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同时,手机也是一台关系投射仪,青年人在这里静静观察并伺机介入深度社会关系。
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圈层。现代化赋予了青年更多的机会和自由,而新技术则为青年提供了实现自由的工具手段和技术支持。新技术大大压缩了年轻人拓展人际关系的成本和进程,他们往往先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建立联系,边聊天边观察彼此的日常分享和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无需见面,既保证了社交的安全性,也减少了无效社交的耗损。的确,现实空间上的区隔和虚拟空间上的嵌入,年轻人在社会关系中若即若离、可进可退、收放自如。对他们来说,身体在物理空间保持相对独立,能让自己充分放松,尽量避免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关系纷扰,而新技术则让他们在虚拟空间找到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一起闲聊,一起娱乐,得到认同,获得身份归属。
由此,有了新技术的支持,青年人社会交往的形式,也不再以家庭或朋友为依托,而往往呈现为陌生人的随缘组合。年轻人通过新技术搭建自己的社交圈,发现更多具有共同兴趣喜好的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圈层”并成为许多网络流行文化的发端。例如“一起cosplay”“汉服”“Lolita洋装”“蒸汽朋克”等,圈层给青年以归属感、目标感和意义感,是他们最重要的身份标志。这些圈层正逐渐跨越线上线下的边界,带给青年现实生活更多的乐趣和体验,且仍在快速融合演变之中。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技术以其强大的“还原现场”能力开创了青年全新的交往模式,重塑了人类社会互动的新空间,带来人际交往的新变革。